滁州市琅琊区:坚持特色农业提质 绘就乡村振兴蓝图

2022-04-19 15:01:39 来源:人民网 作者:阎良辰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近年来,滁州市琅琊区坚持以“优质高效、园林生态、旅游观光”近郊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现代农业一体化部署要求,立足城乡一体化、服务城市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努力打造向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现代化琅琊新农村。

  制定规划 明确发展方向

  坚持“创新为首、项目为王、产业互融”的发展战略,对产业发展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性谋划。

  打造特色产业。出台《琅琊区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奖补办法》,设立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专项资金7800万元,大力发展“多村一品”“一乡一品”。持续实施“2510”培育计划,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滁菊、绿色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特色农业工作开展成绩突出,被授予“十三五”安徽省特色农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强化项目引领。2021年实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33个,完成投资11.32亿元。2022年共谋划乡村振兴项目59个,涉及资金35.1亿元。成功创建三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昌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三产深度融合的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推进政策性保险和特色农业保险全覆盖,滁菊、小龙虾、芡实、大棚蔬菜和经果林等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达80%以上。

  推进三产融合。积极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发挥食品、饮料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优势,吸引知名食品加工企业集聚,打造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产业园区,促进特色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补齐短板 夯实发展基础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围绕滁菊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园,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滁菊、优质水果、芡实等特色产业发展有效结合,两年内开展农田提质更新2万亩,建成千亩示范片4个,实现农田水利设施全覆盖。

  实施农村道路提质行动。推进农村道路提质,做到通村达组到户,在实现四好农村路全覆盖的基础上,提升乡村道路里程和品质,加快形成便捷通畅的生活、生产、生态观光公路网,投资1.4亿元建成沿西涧湖18.94公里环湖风景道,目前全区在册道路里程达393.21公里,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和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持续推进村庄供水设施建设,完善供水设施管理养护机制,实现保留村庄供水全覆盖,并向各村民组延伸。投资8300万元,实施滁淮连接线污水管网延伸工程和西涧湖周边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系统解决农村区域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问题。

  培育主体 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土地规模化。鼓励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模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滁菊、芡实、芍药、稻虾、绿色蔬菜特色农产品“五大基地”,探索实行“企业+公司+农户订单”生产模式,推动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格局。目前琅琊区共有各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82家,年综合效益达35亿元。

  坚持技术现代化。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覆盖率达到45%,项目区农田有效灌溉率达100%;田块道路通达率100%,机械化率达到88%。通过“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展示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链条式推广模式,逐渐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升级。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建成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个,派驻科技特派员45人,达成产学研合作十余项。

  坚持服务社会化。鼓励小农户广泛接受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配置1000余台农业机械,依托1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3000余小农户为平台开展托管式生产,优化农村生产关系、释放农业生产力。目前,全区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面积超过10万亩,农户平均种植成本降低12%,综合收益提升近20%,社会化服务率达到60%以上。

  深化改革 释放发展红利

  坚持把改革作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持续推进改革各项工作。不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转机制,进一步盘活利用集体闲置资产。全区村企联建项目32个,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益320万元,村均收益超35万元。持续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将“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发展特色农业文旅产业”作为宅基地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积极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全区通过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50余亩,建设农业、文旅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创造收益超100万元。

  加强治理 提升发展成效

  突出党建强农。坚持“党建引领助振兴”,圆满完成农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新一届党组织班子平均年龄38.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66.6%,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突出文化育农。深化“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主题实践活动,评选星级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建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组织,召开村民议事会80余次,解决问题约75件,道德评议会处理家庭纠纷30余起,通过宣传简办红白事48场,移风易俗成效明显。

  突出生态惠农。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开展“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8%;农村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省级中心村和市级重点自然村整治提升项目有序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实现全覆盖,乡村环境全面优化。(阎良辰)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