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市利州区历史沿革

2019-11-26 15:13:08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先秦时期

  中国小康网 早在旧石器时代末,今利州境内已有先民栖居生息。

  据《蜀典》记,公元前2000年为胤侯国。西周时,巴、蜀、苴、氐先民在嘉陵江、白龙江合流台地上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昔阝”。春秋战国时,为蜀王领地。开明氏蜀王第五世尚,“别封其弟于汉中,号苴侯”。以葭萌(今昭化区昭化镇)为都邑。在当时的川地蜮的知名度仅次于巴和蜀。

  公元前316年,因“苴蜀相攻击”,秦惠文王趁机伐蜀并苴,在苴侯都邑(今昭化区昭化镇)设葭萌县。

  魏晋南北朝

  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于市城置兴安县,赤 化乡境置益昌县。在此以前,区境属汉寿县、晋寿县地。

  刘宋初益昌县为清水坍陷,移治昭化镇城。

  刘宋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后,氐人杨难当分白水县南于三堆镇西置平兴县,属白水郡。

  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南梁将平兴县并归白水县。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于市城置东晋寿郡,领兴安、石亭两县。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至西魏的近50年中,北魏曾于市城三次置西益州,南梁曾两次改名为为黎州;至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方改为利州,利州”之名源于西魏大将军尉迟迥袭取西益州,西克成都,取“顺利”之意而命名为利州。此后曾统辖东晋寿、西晋寿、新巴、始平、东洛等郡。

  北周于市城置利州总管府,所属利州统晋寿、新巴、东洛郡。

  隋唐两宋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诸郡,存利州,直领兴安等8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州治兴安县为绵谷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总管府、利州,改置义城郡,郡领绵谷等7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改义城郡为利州,州仍领绵谷等7县,属复置利州总管府;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绵谷县北境置金牛县(属褒州)及南安州和所辖三泉、嘉牟两县(均在陕西境);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升利州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罢;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利州为益昌郡,领辖绵谷等6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益昌郡为利州,辖县未变。

  经五代、北宋,利州属昭武军。南宋属宁武军。

  元明清时期

  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立利州治,设都元帅府。至元三年(1266年)又于利州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十七年还冶京兆)。至元十四年(1277年)罢帅府,升利州为广元府广元路,取扩充元朝疆土之意。

  明洪武四年(1371)废广元路存广元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广元府为广元州,属保宁府,以绵谷县省入。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绵谷县。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降广元州为广元县,又将绵谷县并入,后直至清代,均属保宁府。

  民国时期

  民国初属嘉陵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广元县属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剑阁专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分广元县东境建旺苍设治局,1945年改建为旺苍县。

  新中国时期

  1949年12月14日,广元县属剑阁专区。

  1952年剑阁专员公署改名广元专员公署。

  1953年广元专区并入绵阳专区,广元县改属绵阳专员公署。

  1959年撤销昭化县,所属的5个区33个公社划入广元县。

  1985年2月,撤销广元县,设立地级广元市,原广元县改设为市中区。

  1989年,市中区析置元坝区、朝天区两个县级区(市辖区)。

  200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市中区更名为利州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