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历史沿革

2020-01-31 23:53:30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汉代以前,天峻为羌地。

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诱卑禾羌献地,置西海郡,天峻归西海郡辖地,

 王莽地皇二十三年(公元23年)西海郡废,复为羌地。

东晋十六国时,为鲜卑己弗部(又称己弗勿敌国),北魏太武帝神鹿年间,天峻地区成为吐谷浑属地。

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年破吐谷浑国,在其故地设置郡县、其中西海郡治吐谷浑故都伏俟城,领宣德、威定二县,天峻地区为宣德县地。隋亡,吐谷浑复其故地。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攻败吐谷浑,天峻地区改属吐蕃国。

北宋初,这里曾为吐蕃角厮罗地方政权辖区。

蒙古宪宗蒙哥三年(公元1253年)置吐蕃待处宣慰司(治河州),天峻地区为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属宣政院。

明前期为西宁塞外四卫之一的罕东卫属地。后罕东卫西迁,这一带属尕甘利都司,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年,东蒙古吐默特部进入青海破四卫,天峻遂为东蒙古诸部牧区。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又成为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辖区。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编定青海蒙古29旗,天峻东部为和硕特北前旗驻牧地,西部为和硕特北右末旗驻牧地,录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于事务大臣(统称西宁办事大臣)管辖。清咸丰初年,藏族部落汪什代海部迁至天峻县境驻牧。

民国六年(1917年)天峻地区录都兰理事,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为都兰县管辖,称都兰县第二行政区。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0月16日,青海省军政委员会任命王本巴为都兰县长,王德海、丹科为副县长,10月30日王本巴一行30多人到达汪什代诲部落干1户丹科家,向欢迎的群众宣讲了政策,汪什代海(天峻)遂为解放,

1950年,天峻被划为都兰县第二区。

1953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兰州会议精神,都兰县升格为专区级民族联合自治政府,天峻升县级自治区,10月3日海西地委决定经省委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天峻工作委员会,11月19日至24日召开"天峻藏族自治区筹备协商会议",正式成立“天峻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筹备委员会。

1954年7月25日,天峻藏族自治区(县级)正式成立,录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专区级)。

1955年7月1日,根据国务院批复海西自治区改为自治洲,天峻自治区改为天峻县,自治区人民玫府改为县人民委员会,主席、副主席改称县长、副县长。

1955年6月成立下环仓、上环仓、扎查3个区,委派3区委书记和区长。

1958年6月,天峻县建立10个乡级政权,3个区随即撤销。9月,天峻县实现人民公社化,10个乡改为10个人民公社,9月15日,10个人民公社合并为天棚、江河、快尔玛、木里、苏里5个公社,后将木里公社化为两个公社即木里,织合玛公社。

1962年9月,6个公社调整为15个公社,成立江河、快尔玛、苏里3个区,其中11个公社由3个区领导,4个公社县直接领导。

1963年3月,经州上批准,天峻行政建置设1个区(苏里区),11个乡,其中9个乡为县直属乡。

1967年12月,天峻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设4个办事组。

1968年7月,各乡先后恢复公社建置,原公社改为大队。

1984年,结合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进行乡、社分设工作,天峻县划分为12个乡,63个牧业合作社。

2001年2月21日,撤销天棚、关角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新源镇(镇政府设在天峻县县城);将生格乡政府驻地迁至野马滩(青新公路451千米处)。2001年底,天峻县辖1个镇、10个乡,62个村(牧)委会。

2005年,天峻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尕河乡,并入苏里乡。撤销木里镇,设立木里镇,镇政府驻地和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江河乡,设立江河镇,镇政府驻地和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2005年,天峻县从原有的乡镇十乡一镇,成为三镇七乡,为新源镇、江河镇、木里镇、快尔玛乡、织合玛乡、苏里乡、阳康乡、龙门乡、生格乡、舟群乡。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