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天下第十三泉”

2014-09-12 08:00:00 来源:肥东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龙泉山的水清澈见底
 

 
参天的古银杏树
 
 
生活淳朴的龙泉人
 
  

稿件采写:彭余江  本刊记者  王晓峰  文\图  策划:陈军  刘咏平
  龙泉山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同名的山,比如浙江、四川、湖北。肥东县桥头集镇也有这么一座龙泉山,群山逶迤,相拱而立,山中泉水终年不竭,泉水别有风味,炎夏水冷若冰,寒冬可暖手足。

1

山中有座龙泉古寺

龙泉山是大别山的余脉,海拔281.5米,为当地群山之首。龙泉山以泉水得名,山腰有清澈古泉绵延千年而不绝。龙泉之水常年保持18度,甘甜爽口,有23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古今图书集成庐州山川》载:山腰寺内有“龙泉,清澈萦流至山下,故曰龙泉山”。唐朝张又新著有《煮茶水记》,评价此泉为“庐州第一水”。从龙泉寺中“龙嘴”汩汩而出的龙泉之水,涓涓成流,常年不断。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庆历五年(1045年)任滁州太守时,慕名前来龙泉山,品尝甘泉之后,立即将龙泉列为“天下第十三泉”,并立碑为记。龙泉山除了泉水著名以外,古寺也是闻名遐迩。它地处龙泉山腰,龙泉之上。寺又因泉而名为龙泉寺。我们一行驱车去往龙泉寺,新修的柏油路随山就势,呈漂亮的S形,两边桃花盛开,香樟吐翠,山风一阵阵吹进车窗,一洗久居城市的浑浊之气。

车行至寺门口,但见几株古老的银杏树高可参天,枝干茂密,正萌出蓬勃的新叶,树身粗大,一人不能合抱,据镇宣传委员阚建伟介绍:“人无十全,树无九枝”,这株百年银杏枝繁叶密,远看恰似伸展的“龙须”。寺门紧闭,门前砌有两个水池,呈扇形对称分布,苔藓深绿,池水幽静,有红鱼在水底游动。据阚委员介绍说,这就是“龙眼”,以前泉水旺盛时,可从龙眼一直漫出来,汩汩不绝。紧敲寺门,一老年女居士应声开门,入得寺内,见供奉观音圣像,法相庄严。据女居士说,逢初一十五,来寺上香的人较多,平时香客不多,闭门清修。寺院里梵音悠悠,香烛袅袅,花草繁茂,满眼碧翠,与从寺中流出的甘泉一起,让人洗心革面,全心向佛。

现存寺中的《龙泉碑记》记载,龙泉古寺相传始建于曹魏时期,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在佛教大受推崇的唐代,龙泉寺香火极盛,名闻天下。至明代再度兴盛,成为皖中地区寺庙之冠。

2

龙泉山是一座药山

桥头集镇的龙泉山还有药山之称,古时候,当地老百姓缺医少药,生病时只能靠土药土方的中药材治病。

相传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云游到龙泉山,看景作诗,有一天他在山上看到一个小牧童不慎从牛上摔了下来,膝盖处鲜血淋淋,被一位正在采药的药农发现,他从采药的筐中取出一些药草,在小牧童流血处搓了搓,血立即止住,欧阳修迎了上去,与药农攀谈起来。药农向他介绍了龙泉山中药材品种上千,能治百病,于是在药农的指点下,欧阳修识别许多野生的中药材。游玩的同时,他采了整整一口袋中草药,并称龙泉山是药山。后来,他进入朝廷为官后,对研究中药材兴趣愈浓,许多朝廷大臣只要生病,都请他用中药材医治,而且痊愈率很高。

1939年9月,日军重兵包围了大横山,新四军和游击队以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撕开一道口子进行突围,在边撤边打的突围中,有30名将士不幸负伤,新四军老八团将伤病员安排转移到龙泉山半山腰竹林下的龙泉寺进行疗伤。龙泉寺的主持将过去在山中采集的各种中草药奉献给部队卫生员,并将中药材分类进行煎熬,半个月后,大部分伤病员得到了痊愈。日军得知新四军和游击队的伤病员在龙泉寺疗伤,对那里进行疯狂的扫荡,但为时已晚,伤病员早已顺利转移。

1941年冬,新四军巢北支队和游击队在淮南铁路双山口埋下地雷,炸毁了一列日军运载军火的火车。日军气急败坏,将铁路旁的葛家咀和葛家洼两个村庄120多间房屋统统烧光,新四军战士也有伤亡。当地药农伸手相助,运用采集的中草药进行救治,直到康复。与此同时,新四军老八团还从当地药农手中收购一批中草药往巢湖、合肥、淮南等地,救治其他兄弟部队的伤员,用后都赞扬龙泉山的野生中草药是灵丹妙药。

3

龙泉老街繁华一时

在离龙泉山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龙泉老街,长200米左右,据说解放前也曾繁华一时,是当地有名的集市,1962年之后,开始慢慢被桥头集集市所取代,逐渐萧条起来。

来到老街,那些青砖与黛瓦,那些石板路和台阶,好多都已在历史变迁中渐行渐远。如今看来就是很普通的一条小路,街上仅存的两间旧房子也早已残败不堪。一辆农用三轮车从我们身边掠过,来去匆匆,对于现在的村民来说,老街早已褪去繁华的光环,湮没在历史的舞台中。

“那两间快倒塌的旧房子曾经是老街上的饭店,生意很是红火,每逢赶集都有很多人在这里歇脚。”老村民康克友见到我们的到来,很是激动。“过去我们这条老街可繁华了,不仅有饭店、商店,还有银行、邮局,解放前还有赌场呢!”康老告诉我们,龙泉村有居民近一千人,而有90%的人都姓康,康在这里是绝对的大姓。

在康克友的指引下,我们来到龙泉老街上的康氏宗祠,从外观来看应该是后建的。“老祠堂年久失修早就倒了,现在的祠堂是2005年重建的,它是龙泉村变迁的见证者。”

“住在龙泉村的人几乎都是贫农,没有富农,家家的田地也不多,这里的生活可以说很清贫,然而这条老街却是人们生活的中心,尤其是小时候跟着家人上街赶集,那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