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市石鼓区历史沿革

2019-11-12 21:48:42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今城北区地域,古为抇越地。商属荆楚。周属荆州。春秋属楚。

  西汉属酃县县治设蒸湘河流处,隶长沙国。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治所迁至酃湖东岸。

  东汉献帝(公元196年)建安六年荆州刺史刘表割酃县南部东北境、烝阳县东境置临烝县,县治从酃湖东岸迁回原酃县治所。临烝县,隶零陵郡。

  三国时,始属蜀,后属吴。西晋属湘东郡酃县。东晋酃县并入临烝县,属湘东郡临烝县。

  南北朝时代,衡阳地域先后归宋、齐、梁陈各朝所有。属湘东郡,分别称临烝县、临烝伯国、侯国和新城县。

  隋并临烝、新城、重安3县,始置衡阳县。州、县同治,属衡州衡阳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衡阳县置临蒸(改“临烝”为“临蒸”)、新城、重安3县,隶衡阳郡。七年(公元624年),州治从湘江东岸迁至境内。新城县入临蒸县。属临蒸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后,州郡并称,属衡州衡阳郡衡阳县。

  五代,属衡阳县。

  宋,属荆湖南路衡州衡阳郡衡阳县。

  元,确定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属湖广行省衡州路衡阳县。顺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分衡阳县东南复置新城县。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并新城县入衡阳县。属横州府衡阳县。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初二日,吴三桂在衡阳称帝,改衡州府为定天府,立都建宫境内(今衡南县政府所在地)。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以蒸水为界分衡阳县东南境置清泉县。属衡州府清泉县。

  民国初期,隶衡永郴桂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废道制,属湖南省衡阳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湖南省实行行政督察区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五月,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一日,析衡阳县城区和环城地域置衡阳市,为省直辖,设8个分区。第三区为今属地。

  1949年10月8日衡阳解放后,境内先后称第三区、第二区。1955年6月称城北区至今均称属衡阳市。1980年2月20日经湖南省委批准,衡阳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城北区属市辖县级区。

  1996年,城北区面积13.7平方千米,人口约20万人,区政府驻司前街,辖6个街道:人民街道、五一街道、合江街道、青山街道、蒸湘街道、潇湘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城北区常住总人口233674人,其中,人民路街道21985人、青山街道39665人、蒸湘街道87670人、潇湘街道33916人、五一街道30028人、合江街道20410人;此外,郊区的黄沙湾街道5368人、西湖乡27788人、松木乡17082人,衡阳县的角山乡24848人。

  2001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34号):撤销衡阳市江东区、城南区、城北区、郊区,设立衡阳市珠晖区、雁峰区、石鼓区、蒸湘区。石鼓区因境内石鼓山而得名。辖原城北区的人民路、潇湘、青山、五一、合江5个街道和原郊区的黄沙湾街道、松木乡、西湖乡的五一、建设、友爱、江霞4个村(建设村划归五一街道管辖,五一、友爱、江霞3村划归合江街道管辖)以及原属衡阳县的角山乡。区政府驻司前街42号。原城北区的蒸湘街道划归蒸湘区。

  2008年,区政府迁至衡阳市西外环路。2008年末,全区总面积112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余人。辖6个街道、2个乡:人民路街道、青山街道、潇湘街道、五一街道、合江街道、黄沙湾街道、松木乡、角山乡。共有28个行政村、43个社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