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史料

2017-10-30 08:00:00 来源: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在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厦门城遗址,有一幅楷书“山环水活”石刻,字幅高约3米、宽1.20米。前来寻幽探胜的游客,从落款“寿春杨岐珍题”可以看出这是清末福建水师提督、胡里山炮台督建者杨岐珍的留墨。
   一、镇海战役重伤法军舰队司令孤拔
   1884年,法国军队大举侵犯我国,清廷命令沿海各省戒备防范。杨岐珍统率淮军5营驻防浙江宁波镇海口北岸,他亲驻招宝山威远城。
   招宝山原有威远炮台一座,他上任后,再建定远、安远两座炮台,与南岸金鸡山、小港口的靖远、镇远以及新增建的天然、自然等炮台,夹江守护镇海,新添射程较远的21生克虏伯后膛炮、80磅弹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十几门。他又下令在港口处布置梅花桩3000多支,其间布下渔网,用2丈长的大木船36艘,装满石块,沉于桩缝之间,其外布置电控水雷。另在滨海要隘处及所筑长堤外埋雷。再调5艘战舰、兵轮列于水雷排桩后面,用3500磅大铁锚固定,舰首对准海口方向。拆去七里屿、虎蹲山等处灯塔、标杆,以迷敌舰。并自宁波至镇海,增设电线40里,以迅速传达军情。
   清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五(1885年3月1日)上午9时半,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领“巴夏尔”等4艘兵舰及1艘木轮驶向游山方向,午后直扑招宝山威远炮台,齐发排炮。我军奋起还击,在100多天的镇海战役中,击伤法国兵舰3艘,击沉法国鱼雷艇及小船数艘,法军死伤惨重,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受了重伤,死于已驶到澎湖的“巴夏尔”舰上,导致了法国茹弗里内阁倒台。
   关于孤拔之死,后来出现了不同的说法。但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地方志,都把此役归功于杨岐珍。《异辞录》载:“此战总其成者为杨西园尚书。”浙江提督欧阳利见于1885年3月14日给浙江巡抚刘秉璋的函中说:“(正月)十五、十七(3月1日、3日)之战,全赖杨军扼险其冲,首挫凶锋。”刘秉璋1885年4月《奏保杨岐珍片》中赞道:“本年正月十五、十七之战,该提督亲在招宝山炮台督战,尤为出力。”光绪皇帝亲批:“杨岐珍著交军机处存记,遇有提督、总兵缺出,开列在前……”之后,清廷嘉奖杨岐珍头品顶戴,10月,补江南狼山镇总兵。
   二、离任时海门数万人夹道含泪相送
   在镇海抗法后不到一个月,法军又进犯广西镇南关。杨岐珍奉命率“五营助剿,会冯子材、苏元春等大捷于谅山。”为历史上的镇南关大捷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光绪九年(1883年),杨岐珍被调赴浙江台州,统领温州、台州各营兵马。其间,他率军扫除经常骚扰沿海渔民的海盗,擒服匪首黄金满。当地渔民感其功德,常把杨岐珍的画像供于船中,奉为神明祭祀,以保佑出海捕捞平安。
   1887年正月,杨岐珍调任浙江省定海镇总兵;3月,任海门镇总兵。其间,缉盗有力,著名匪首一一就擒。“拿获首要1500有奇,救出难民无算,而地方爱戴久而愈孚至今”(《台州府志》)。他还捐资维修当地的关帝庙,并把自己指挥平匪的一把佩剑供于关帝像前。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7月,杨岐珍升任福建水师提督。离任时,邑人感其恩,沿途数万人夹道含泪相送,长达数十里。海门、黄岩等地民众为了纪念杨岐珍平定海盗的功绩,自发组织起来,在镇城内一条官道上立了两块“去思碑”,名为“外援福建水师提督西园杨公去思之碑”,把“去思碑”所在的道路更名为“去思路”,以寄托对其怀念之情。
   如今,这两方叙述功绩、表扬德政“去思碑”,作为台州海门老街具有历史文化记忆价值的街弄口铭文,在当地得到很好的保护;而长600米、宽3米的“去思路”,石板光滑,古韵犹存,成为一处供人凭吊的旅游景点。
   三、因擒获捻首赖文祥升为记名提督
   杨岐珍(1836-1903),字西园,回族人,出生于安徽省淮南市(原寿州)谢家集区赖山村一户农民家里。1921年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他“长身鹤立,威仪甚整。生平未尝欺人。初在籍练兵,御苗沛霖有功,授都司。从李鸿章征捻,官至福建提督。”
   据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寿州县志》记载:咸丰二年(1853年)二月初十,太平军攻占南京并定都于此,江南各地纷纷建立团练自保。这一年,出身武童、年方十七的杨岐珍,跟随父亲杨守恩协助办理寿州团练,巡防州境。第二年,清廷招募兵勇,杨守恩被征入伍,成为清军绿营的千总(正六品),留守江苏省六合县。1858年8月,太平军攻破浦口清兵江北大营后,陈玉成率兵攻克六合县城,杨守恩战死。杨岐珍“闻父阵亡六合,匍匐奔六(合)寻榇,回籍后以先人为国捐躯,投军从戎,奋复君父仇,历战数省”(《寿州县志》)。先是投效清军张国梁部,1862年加入淮军,隶属于吴长庆部。
   在与太平军、捻军作战中,杨岐珍屡立战功,数年间由都司晋升为游击,加参将衔至副将(从二品官),留两江尽先补用。1867年,他因擒获捻首赖文祥,升为记名提督(清制,官吏在任时有功,报吏部或军机处记名,遇有出缺则表奏其姓名以备简放;记名提督即记名准备提拔为提督者),受封“裴凌阿巴图鲁”(勇士之意)。1868年,他又奉命赴直隶攻打捻军张宗禹部,再立新功。
   过去的史书,对“镇压农民起义”者,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均持贬义。或许是这种历史偏见,使得文史界对杨岐珍史料的搜集、宣传做得很不够。
   四、杨岐珍之死
   志书记载:1903年10月,杨岐珍因巡洋染疾,病逝于厦门提督府衙内。但在其故乡却流传着另一死因版本:他自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受李鸿章办洋务的影响,逐渐接受变法维新的思想和“严吏治,辟商埠,重防务,造兵器”主张,为京师顽固派所不容,终以“莫须有”罪名被革职,积愤成疾,含恨而逝。
   杨岐珍死后,追随他参加水师的安徽籍族人,将其遗体以楠木塔布包殓,外用碎碗渣加糯米汁浇灌,从厦门港乘轮沿海北上,溯长江、经运河、过洪泽湖、入淮河,在寿县北门渡口上岸停柩,运回其故里赖山集,所过州县官员皆跪接跪送,十分隆重。其墓表上的挽联为光绪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大学士孙家鼐所题。今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的杨岐珍墓,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的政府部门为其定调为“民族英雄杨岐珍之墓”。
   在寿县当年名士方筱泉的七律《赠杨公岐珍》一首,特录于下:
   将军七十体犹肥,手挽沧溟誓不归。血泪斑斑知宿愤,白须凛凛想余威。淮淝子弟声原壮,金厦山川势已非。剩有征南宾客在,江山回首涕沾衣。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