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地”改革的婺城模式

2020-01-03 08:00:00 来源:婺城区人民政府 作者:今日婺城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农业“标准地”改革的婺城模式
  本报讯(记者 马晓芬 通讯员 李晓阳)2019年12月28日,金华婺城农业“标准地”改革正式获评“2019年民生示范工程”。这是婺城区民生工程第三次入选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农业“标准地”探路土地集约新模式
  在白龙桥镇郑岗山村,百余亩红美人柑橘苗郁郁葱葱,预示着来年桔园飘香的丰收场景。“该项目以农业‘标准地’为基础,开展特色水果种植,同步打造采摘观光园,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白龙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业“标准地”改革实现农田从碎片化到集约化的转变,为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提供了路径。
  自2019年以来,婺城区已招引农业项目19个,面积11895.43亩,总投资达到11273.05万元。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聚化、组织化水平,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开辟了乡村振兴新途径。
  农业“标准地”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冬至后,婺城区蒋堂镇前源村数千亩农业“标准地”集中连片,蔚为壮观。该镇党委委员吴昊原介绍,前源村有土地1515亩,目前农户自愿向村集体流转土地达1240亩,该村以农业“标准地”项目为核心的美丽田园规划编制已完成。农业“标准地”改革让农业焕发了新活力。
  在婺城区农业“标准地”改革中,生产力布局无疑是最大亮点。该区邀请专家对全区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对婺城的农业发展重新定位,编制《婺城区农业生产力布局规划》,做到农业地多规合一,为农业“标准地”招商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生产力布局的规划引领和土地流转,婺城区正逐步解决粮食功能区非粮化现象,并使区块内的特色产业更加集聚,形成一镇一品格局。竹马乡是“中国茶花之乡”,目前,该乡实施农业“标准地”流转的两个项目中1400亩土地已招商到位,为茶花产业注入源头活水,也是推进这项工作的生动实践。
  农业“标准地”改革,“破局”极其重要,“落地”更为重要。为确保改革落地生根,婺城区积极探索土地预流转新模式,区乡两级均组建了国有农业开发公司,全面建立相关工作体系,为农业“标准地”招商创造条件。同时,还完善准入淘汰管理机制,对农业“标准地”实行奖惩退出机制。新增“休闲观光指数、风险保障”两项指标,确保项目存活,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