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县跳蹬河村变身记

2021-01-28 08:00:00 来源:要闻动态 - 西充县人民政府 作者:南充晚报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7ecc7aec75b4307e43bc3f5e2bfca552.jpg

冬日,行走在西充县双凤镇跳蹬河村,平坦整洁的村道两旁,一块块良田星罗棋布,一栋栋新居错落有致,庭前院后干净整洁,300亩桃园里,桃树已冒出了新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日,笔者从西充县精神文明办公室获悉,跳蹬河村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荣获“四川省文明村”荣誉称号,曾经远近闻名的“三无村”何以蝶变成现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村?1月27日,笔者踏访该村寻找答案……
股份合作兴产业
  产业兴则乡村活。随着年味渐浓,跳蹬河村产业路的两旁已挂上红红的灯笼,顺着大红灯笼的“指引”,笔者很快来到了该村300亩桃园基地。站在高处望去,只见1.3万余株桃树横成排、竖成列,树型大小、高度都大致相同。园区内,不时传来一阵阵谈笑声,10余名村民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桃树进行冬管,构成一幅忙碌的桃园冬景图。
  “2014年以前,这儿还是一大片撂荒地,杂草长得比人还高。”该村党支部书记胡江介绍,曾经的跳蹬河村,全村有四分之一的土地撂荒、三分之一的村组道路不通、二分之一的群众外出务工,全村无产业、增收无来源、发展无带动,是远近闻名的“三无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1.1%。
  穷则思变。面对困境,村党支部立志要整合资源发展集体经济,集中2个月的时间,对全村的地理气候、产业发展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多次邀请行业部门、农业专家现场指导,根据西充县“一建二定三管”党建模式(即党支部引领建合作社,党支部定发展规划、定经营主体,党支部管集体经济、管人才培训、管效益分配),最终成立专合社,把撂荒地打造成经果园,种植桃树和柑橘,以经果园发展休闲娱乐搞乡村旅游的规划,并给专合社取了一个很有寓意的名字———双凤跳蹬河村兴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思路有了,如何落地落实成为当时的难题。为了坚定群众入股专合社的信心,胡江和村两委成员带头入股15万元,通过坝坝会、入户座谈、村广播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发展理念、整村规划、市场前景等,群众看到村上抓发展的决心,一家一户逐渐参与了进来。最终,全村286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现金入股、集体资产入股的方式,从分散的“小农户”成为了“小股民”。
  “党支部通过专合社把大家的力量聚拢,全村拧成一股绳,致力于产业发展。”胡江说,该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286户村民变股民,大家团结一心,规划了产业“种与养”、见效“长与短”、业态“农与旅”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以香桃、柑橘等长效增收产业为主导,以小家禽、当季蔬菜等短期见效产业为补充,先后发展错季桃园300亩、大雅柑320亩、脆李80亩,套种豆科作物、二荆条辣椒等蔬菜200亩,发展林下养殖300亩,并在园区内建起了面积2000平方米、一次性可接待游客500人的“跳蹬河山庄”,村民们吃起了“产业饭”“旅游饭”。2020年,全村产业收入360万元,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
  曾经土地荒芜、人气冷清的小山村,通过产业带动,撂荒地变经果园,村民变股民,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形成以有机品鉴、农业观光、特色民宿为一体的特色示范新村,成功蹚出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村民入股受益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多重身份”来增收
  1月26日一大早,跳蹬河村脱贫户梁华珍便在自家的菜园里忙碌起来,拔萝卜、摘青菜、称重、装袋……手脚麻利的她一气呵成,将鸡蛋、萝卜、青菜等农副产品装进背篓。梁华珍前往的目的地不是菜市场,而是村里的“跳蹬河山庄”。
  “鸡蛋35元,萝卜40元,豌豆尖30元……”步行10分钟,梁华珍便来到山庄,这趟她一共收入近200元,梁华珍放好背篓,小心翼翼地将钱装进口袋。紧接着,她却熟练地戴上跳蹬河山庄的围裙,开始忙碌了起来。原来,梁华珍既是山庄的“供货商”,也是山庄的服务员,同时还是合作社的股东。
  “以前卖菜,天不亮就要起床,走路去街上的菜市场,有时候卖不完还得背回来,现在好了,直接在村上就能卖,立马拿现钱。”梁华珍开心地说,“今年鸡、鸭、蔬菜等在山庄一共卖了5000多元,务工工资1万多元,还有土地租金800元,分红3000元,这些收入加起来将近2万元。”在跳蹬河村,像梁华珍这样利用“多重身份”增收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
  36岁的何江是跳蹬河村“何江农庄”的负责人,2018年春节,在外务工多年的他在返乡过年时,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惊叹不已。不久,他建起一栋3层的小楼房,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集住宿、休闲、餐饮于一体,年收入10余万元。“既照顾了老人小孩,又发展了事业,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其乐融融!”何江高兴地说。
  “村上的发展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大伙儿都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做,积极性很高!”村党支部书记胡江告诉笔者,在该村产业园和山庄务工的村民有50余人,每年发放务工工资90余万元,土地租金28万元,村民分红60万元,带动传统农业销售收入近40万元。
  产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收入的增加,使该村常住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同时也带动在外务工村民逐渐返乡发展。
党建引领促治理
  “党建引领先行,共建美丽乡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加强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在跳蹬河村,像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近年来,该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力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公益性建设,使环境更美、生活更好、乡风更优。
  如何才能让村民自觉自愿维护环境卫生并保持积极性?跳蹬河村的做法是召开村民大会,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实行院落管理日评定分制度等。
  1月27日,村民庞小红吃过早饭便在自家房前屋后“巡视”起来,突然,一个目标映入眼帘,原来是一个塑料食品袋,她拿起火钳迅速将其放进了院子里的分类垃圾桶里。庞小红告诉笔者,她正在进行每天必备的清洁卫生自检。“我现在都拿了4颗小红星啦,在下次的村民大会上可以评‘年度星级文明户’,我可得仔细点,不能在评奖前掉链子。”说完,她又继续检查起来。在该村,每天早上的“清洁卫生自检”已成为村民自觉的一项日常工作。
  “我们每天都会挨家挨户进行卫生评分,每季度颁发一次小红星,表扬星级文明户,有‘文明之星’‘清洁之星’‘友爱之星’等,集齐4颗星就能成为年度星级文明户,奖励现金200元和各种小礼品。”胡江告诉笔者,该村实行院落管理日评定分制度,评分内容包括门前卫生、住房周边干净整洁、无乱堆乱放、渠系畅通、禽畜圈养,邻里友善、孝敬父母等10个方面。
  在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同时,该村还致力于做好基层服务,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行走在跳蹬河村,沿着莲池一旁拾阶而上,有一处“老院子”特别引人注目,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充满川东北民居的韵味。“我们把闲置的旧房子修旧如旧,既保留了原有特色,又加入了现代特点。”据胡江介绍,这就是今年该村新建的“康养服务中心”,跟随胡江的脚步,我们来到了院子里。
  “胡书记,你来啦,快请坐快请坐。”今年75岁的老人胡联刚连忙端来板凳邀请我们进他的“新家”看看。只见厨房内天然气、自来水等都安装好了,卫生间里装上了热水器,宽敞的客厅里摆放着茶几和座椅,电视机里传来一阵阵欢快的音乐。
  “以前我那老房子破破烂烂的,儿女又不在家,周围又没得多少人,我和老伴孤孤单单的。”胡联刚谈起生活的变化,掩不住内心的喜悦,“现在好了,搬进康养中心,这里家电家具全都有,卫生服务站就在隔壁,有个小病小痛的马上就能医治,最主要的还是有人气,热闹!”
  “现在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留守老人居多,我们建成的康养服务中心能恰到好处地解决老人日常照料缺失、疾病困扰和精神寂寞等多种问题,许多在外的子女都有意愿将家里的老人送过来住。”胡江介绍,目前该康养服务中心正处于试点阶段,下一步将陆续扩大规模、完善配套设施,让更多有需要的老人住进“新居”。
  “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民风,提升了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是吸引各方游客的关键所在。”胡江坦言,跳蹬河村的变化,得益于村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村民们严格遵守村规民约、主动培育良好乡风的努力。近年来,为进一步引导村民崇尚文明新风、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该村坚持“四好十有”标准,相继开展“身边好人”“孝媳妇”“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带动文明乡风。先后被评为农村综合改革示范村、省级“四好村”、四川省“文明村镇”等,实现从“三无村”到“致富村”“文明村”的蝶变。
  据悉,跳蹬河村只是西充县乡村振兴“三带三区百村”(义兴—凤鸣、西顺嘉线、金太线“三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古楼—金源、龙滩河、青龙湖“三大乡村振兴示范区”和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是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如今,在西充广袤的乡村大地,环境越来越美,生态越来越宜居,群众收入增加、生活向好,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