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街道“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安排

2015-11-30 00:00:00 来源: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 作者:小港街道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转型升级的内在压力,街道在区委、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争先创优”的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抓改革、促转型、惠民生,克难攻坚、奋力前行,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发展任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实绩

  (一)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区域经济稳中向好。2015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75.31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8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加近1.24倍和3.24倍,年均递增5.54%和33.7%,率先在全区内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十二五”期间,共完成地方税收6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17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4.69倍;各项经济指标增幅明显,综合排名全区前列。在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16115元,增至2015年27000元,年均增长14%。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积极推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机械制造、文教用品、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着力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目前园区入驻企业23家共43个项目,总投资7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1亿元。2015年,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40亿元,比2011年增加1.11倍,年均递增2.66 %以上。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38家,超十亿企业3家,超百亿企业1家。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华生国际家居广场一期顺利开业,汽车4S城已落户企业19家,“十二五”期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8.7亿元,年均递增12.4%。强化节能减排,关停整治落后产能企业12家,完成高耗能燃煤锅炉、电镀行业整治更新工作,街道被评为市级淘汰落后产能先进集体。

  科技创新不断加强。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改与新产品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五年来,区域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其中海天塑机、继峰汽车等1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规模达1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2.5%。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区域企业获准立项科技项目11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市级7项。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完成发明专利申请513项、实现专利授权1452项。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成立院士工作站4家。强调高校及科研院所支持,搭建北京大学博士生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区域人才、资源与成果共享。

  农业产业培育壮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潜龙水生植物园、杜鹃研发中心、鲍家洋村月亮边蔬果基地、桥头严村芬芳果品基地四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成为全区现代农业重点区域;充分发挥“小浃江葡萄产业示范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完成“丁家山葡萄”、“邵河茭白”等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红阳猕猴桃、三叶木通等新品种不断涌现,农业经济合作社作用充分发挥,规模化经营共识逐步形成。粮食生产、生猪、家禽、水产品种养殖产量逐年提升;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5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1亿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总收入8500万元左右;落实股份制分红3670万元。

  (二)坚持滨江新城开发建设,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区域格局不断优化。

  强化重大项目保障。着眼于接轨宁波中心城区及甬江两岸联动发展,滨江新城开发建设全面加快。通途路拓宽、江南公路改造、小浃江学校、小港福利院、华生家居广场一期、千亩高压线塔长廊绿化、小浃江分期整治工程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滨江新城油管移位、小浃江商业综合体、加贝物流配送中心、文化中心等前期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全面加快征迁安置进度,抓好历年扫尾项目集中攻坚,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共征用土地4296亩,拆迁房屋1226户共31.1万平方米、完成陈山安置小区、长山安置小区等共17.4万平方米的安置任务,新昌钦寸水库移民工作顺利完成,获得市级考核第一名。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成区面积持续扩大,由红联老城区向南拓展,面积由3.8平方公里拓展到1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集聚和辐射能级逐步提高。海派置业、锦绣名苑、滨海府等高端住宅建设顺利推进,小浃江景观工程初具雏形,城区品位和形象明显提升。“四横四纵”城市路网格局逐步完善,陈山西路、小浃江路、季景路、安居路等重要路桥设施建成开通,城区交通明显改善;大青墩新商住区等重要功能区块建设推进顺利,城市发展瓶颈逐步消除。启动老小区综合改造,统筹各类地下管网建设管理,五年来,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区文明程度公众满意度居全区前列。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编制实施新农村发展规划,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出台农村环境保洁补助及考核办法,农村环境面貌有较大改善。积极推进农村住房“两改”工作,顺利完成东岗碶新农村项目建设。精心打造兴岙片区“浃江风情”精品线,加速推进新棉、合兴等新农村建设重点片区,五年来,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超过7000万元,探索建立“三位一体”农村社区化治理新机制,14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覆盖所有行政村,累计建成省市全面小康村11个、新农村建设合格村24个,市级环境整治村和区级新农村建设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提升城区管理水平。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为着力点,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实施城区精细化管理。加大市容管理整治力度,实施街景形象提升工程,完成了沿街立面改造、兴浦街整治、沿街道路标识规范、交警队东侧小商品市场搬迁等工作,彻底治愈了多年顽疾。从严治理“三违”行为及“三改一拆”工作,五年来,共查处并拆除各类违章建筑993起88万余平方米;开展城镇危房排查整治,解危工作稳步推进。城区三乱清理、户外广告、店面招牌、夜宵摊、渣土车辆等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市政管理养护、园林绿化、卫生保洁、菜市场、城区无物业管理等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城区面貌逐年改观。

  (三)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努力营造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生态建设持续推进。

  加强生态治理。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生态理念,营造良好生态共建共享氛围,实现国家级生态街道、省市级森林城镇创建目标。深化“四边三化”行动,推进城市生态带规划研究,深入实施绿网建设工程,推进高架互通、通途路、骆霞线等主干道沿线绿化工程。圆满完成了三年畜禽整治任务,整治畜禽240户。实施陈山采石场矿山体复绿,完成林地抚育4110亩,推进农村“见缝插绿”工作,实现区域绿化覆盖率35.94%,森林覆盖率28.14%,建成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市级森林村庄22个。

  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提升等生态工程,区域水、空气、声等环保指标明显提升,地表水综合环境质量达到Ⅲ标准,小浃江水质达到IV类,好于上游鄞州水质。生活饮用水自2012年开始全部由宁波大网水供应,出厂水质监测达标率达100%。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大于75%,PM2.5监测值结果好于宁波中心城区。声环境质量符合标准,达到噪声环境功能区划目标,区域环境噪声低于55分贝。

  推进五水共治。实施内河水质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推行河长制,整治“三河”14条、拆除涉河违章2万余平方米,完成55公里河道清淤、清障和水系沟通,推进王家洋闸扩建等工程建设,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小浃江整治三、四期已完成,五期工程正在全力推进。坚持项目建设与长效管理并重,11个村基本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各类企业基本消灭污水直排,启动城镇污水管网截污工程,新增污水管网3公里,基本实现城乡污水处理全覆盖。街道先后荣获市级“五水共治”先进集体、市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先进单位,小浃江河道被评为市级十佳生态河道。

  (四)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社会保障持续强化。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累计新增就业12687人,新增就业岗位1.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1%的低位水平,“土保”转“社保”业务有序开展,社会保障标准进一步提升。完善社会救助机制,五年来投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资金2600万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A、AA、AAA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累计达36家,覆盖率86%。推进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统筹整合各类服务,目前58个服务项目全部下放到村。积极开展减灾避灾管理工作和示范创建工作,竺山社区、高河塘社区、陈山社区和红联村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启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加强名优骨干教师培养,重新划分学校学区。实施新一轮校舍安全改造,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实施长山、下邵等7所学校(幼儿园)的新建、扩建工程。投资4776万元的街道新福利院顺利交付使用。计生服务教育有序开展,实施了性别比整治专项行动,1个村被评为第四批全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兴起,新建文化礼堂5个,海享文化和农村“种文化”深入人心,参与群众10余万人次。加快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步伐,创建完成全区首个全国文明村。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十二五”期间,街道先后被授予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省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

  (五)坚持区域化统筹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深化。

  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从严治党,积极创新“清风督查”评价模式,完善相关惩防制度和廉情预警机制建设,切实加强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采购、公共资源交易、公共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控“三公”经费,把更多的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区域化党建工作扎实推进。积极优化区域化党建统筹工作,14个区域性党建区块基本形成,“三位一体”构架进一步完善。继续开展村级班子动态评估,及时掌握村情民意,创新非公企业党建与后备干部“体外培养”相结合工作体系,充实“体外培养”后备干部库。新成立谢墅、下邵、枫林、长山、青墩等一批公共服务中心,创新工作模式把区域化党建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实现辖区区域化党建、公共服务全覆盖。

  机关效能建设深入开展。深入开展十八大精神主题宣教、“三思三创”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主题教育实践等系列活动,着力建设为民、务实、法治、负责、廉洁的服务型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要求,坚决做到令行禁止、见行见效。扎实开展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强化干部住夜,出台推行联村干部履职清单。实现了联村工作标准化管理,深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畅通区长电话、政务微博等政民互动平台,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扩大信息公开范围,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2011年来,连续三年在全区年度考核中评为一类班子。

  过去五年,工青妇、关心下一代、残疾人、慈善、武装、统计、档案、保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全街道上下心齐气顺、政通人和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巩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新形势下全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还较为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仍需不断增强;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仍需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考验,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机关工作人员精神状态、干事创业能力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工作抓落实的力度有待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三五”工作安排

  “十三五”时期,是小港街道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发展新常态,全面建设北仑门户区的重要时期,是实施滨江新城开发战略的关键时期。小港街道的现代化程度、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水平、质量、内涵和要求都将比“十二五”更进一步提高,是我们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中长期战略必须坚持努力的新高度和新方向。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和“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把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贯穿于全过程,把率先转型、提质增效、治理提升作为主方向,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实施滨江新城开发战略部署,围绕提高经济强实力、求偿生态谋发展、保障民生促和谐、优化服务强管理四大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进开放开发,抓好重点、打造亮点、突破难点,全面促进街道各项事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时期小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城乡一体引领区、转型升级核心区、都市田园休闲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全面推进滨江新城开发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小港”、“生态小港”、“创新小港”、“文明小港”,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全街道的高水平小康社会,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走在全区前列。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8%,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2%,达到15亿元;产业、产能和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GDP比重25%以上。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城市品质跃上新台阶。城市化进程提速,甬江南岸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滨江新城格局不断成熟,重点区块建设取得突破,都市田园休闲区形象逐步显现。城乡交通规划不断优化,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大幅提升,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形成。

  ——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创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持续稳步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育、文化、卫生、养老、交通等普惠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稳定长效机制建立,平安小港和法治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低碳经济加速发展。大气环境优良率稳步提高,发展优质、生态优良,开放现代、绿色文明,人民群众高度认可、幸福乐居的美丽家园全面彰显。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立足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动力转向的经济新常态,我们要按照发展目标再提高、综合优势再创造、开发建设再出发的指导思想,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拓展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

  继续深入实施区委“西联动”的区域发展战略,按照“梯度分布、专业集聚、功能耦合”的原则,扩大城区规模,主动接轨宁波城市东扩,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进甬江南岸开发建设,形成以红联城区、青墩片区为双核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全面建设成北仑门户区发展新高地。

  ——着力推进滨江新城开发建设。加快“退二进三” 进程,加强与市东部新城互动,加快融入东部新城的步伐,有效承接东部新城部分功能和产业外溢转移,构建与主城区双向承接互动新格局。完成宁波华生国际家居广场(二期)、小浃江商业综合体、滨江新城文体中心等项目建设工程,加快实施滨江大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江南公路整治提升、红联等老城区棚户区集中改造等工程项目,推动区域整体环境和功能再上新台阶。

  ——着力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按照宜居城区建设要求,聚焦青墩片区、高河塘片区的城市建设项目。加快发展地铁2号线沿线站点经济,重点推进现代商贸、休闲旅游、高端居住、会展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及新型公共服务业,拓展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和城市绿色空间,最终成为北仑区都市休闲旅游桥头堡和生态宜居示范区。“十二五”末,城市副中心区形象基本展现。

  ——着力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改善区域内交通道路状况,优化路网布局,不断提高技术等级,全面实现纵横贯通、内部联网的格局。完成小浃江路西延与高新区凌云路接通、陈山西路北延、黄山路西延、坝头路西延等延伸改造工程,尽快形成“三横三纵”的路网格局;继续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小浃江水系综合整治工作,改善排涝条件,提高防洪能力。

  (二)发挥产业基地优势,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统筹优化产业基地项目布局,突出居住、产业和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深化产城融合与互动水平,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完善装备基地设施配套。按照北仑区九大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全面完成小港装备产业基地内所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对投产、在建和拟开工项目加强服务保障,强化服务保障,完成园区综合网络管线的布局,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及园区绿化提升工作,提升园区形象。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按照区域经济总体布局,全力培育区域优质企业上市发展,做强做大。加快对现有工业园的升级改造,助推区域大中小企业对接联动, 抓好招商引资税源培植工作;鼓励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步伐,实现向工业4.0、互联网+发展;加强与企业沟通、协调,做好服务工作,提升块状经济。

  ——提升服务经济竞争优势。加快培育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高端、功能互补的服务业产业基地。以华生国际家居市场、滨江汽车4S城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块建设,鼓励企业扩大在现代商贸、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和服务供给。继续为企业做好各类手续的报批、业务指导等服务工作,促使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快区域统筹发展,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品质。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产业向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激发城乡发展活力,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改革的示范性新道路,加大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加快滨江都市田园休闲区建设。围绕市生态隔离带规划布局,着力改善区域农村面貌、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水平,深化农业基地建设,推进都市田园休闲区建设,突出“水.果.花”及体验休闲为主题,打造水上旅游休闲项目,拓展各类优质高效蔬果、花卉产业基地及农业观光体验基地(区)的都市休闲功能,建成北仑区生态文明的“桥头堡”。

  ——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化“百千工程”和“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示范村和合格村新农村示范创建工作。突出“一村一品、一户一韵”规划理念,逐步开发小浃江自然风光水廊,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保护乡土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村落。推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生态公厕建造等各项生态治理项目,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推进农家乐特色村和民居民宿建设,努力形成美丽乡村和农民富裕并进局面。适时启动水上葡萄公园项目。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完善蔬果基地基础设施,加快基地品牌建设,扩大区域内主导农产品的知名度。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推广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物流配送、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经营模式。围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提高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四)坚持民生事业保障,进一步巩固社会基层基础。

  ——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帮扶工作。着力构筑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构建城乡文化、体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注重提高人口素质,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提高社会保障普惠水平。加大对被征地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退伍军人的就业援助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稳步推进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一体化。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医疗救助政策。继续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廉租住房、限价房和住房公积金等制度的覆盖面,继续加强对农村住房困难户救助,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社会福利、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发展。

  (五)深化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坚持城乡治污先行和河道疏通成网,加强防洪排涝水利设施和供水节水管网设施更新改造,确保区水质达标率超过70%,城区主要河道水质力争达到Ⅲ类标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以上。深化“森林小港”、“四边三化”、重点绿化工程等建设,完善网络化的城乡绿地系统和城区生态隔离带。建成生态休闲健身区,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鼓励工业企业、公共场所开展节能减排改造,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到2020年前,全面完成“十三五”区下达的节能降耗和碳排放目标任务。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创建绿色家庭,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培养,引导居民生活方式向低碳模式转变。积极推进绿色示范企业、示范建筑、旅游示范基地、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示范医院、示范村等示范点建设。推广节水型器具、节能灯具和电器,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的比例,鼓励民众使用绿色产品,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六)依托区域化党建优势,进一步推进党建示范联动。

  ——继续深化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基层支部书记主业意识,继续抓好农村大学生村官、党员干部队员建设、村班子动态管理、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村社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各项基础工作。通过区域化14个党建片区,围绕片区类型分层,推进党建示范品牌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党建+”红色风情带,深化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切实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实质作用。

  ——继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教育、制度、监督并举的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力度。完善监督制度,深化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结合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增强廉洁从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探索建区域纪检工作。完善农村基层监督体系,深化约束机制。深入推进纪律审查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对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提高执纪水平、努力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和整体形象。

  ——继续巩固基层民主建设。重点抓好农村基层重大事项决策、小型工程招投标的规范化建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规范决策行为。强化村级财务的监管。通过开展“阳光”社区建设和廉政示范村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廉政教育、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形成多点示范,从而推进基层各项制度的落实。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