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衫大王”任士刚

2013-09-03 08:56:00 来源:江北区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任士刚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出生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下横街(今民生路)任氏老屋。任氏作为慈城的名门望族,家产颇丰,在城内有泰丰木行、泰丰钱庄等产业,因此,幼年时期的任士刚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曾就读于中城小学堂、效实中学,于1924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由校方介绍到上海英商怡和洋行任建筑部监工。

  开启国货织造业新天地的实业家
  上世纪二十年代,全国反帝反封建热潮正逐步高涨,“抵制日货、倡用国货”成为社会共识。当时,国内的很多产业都被洋货挤占,比如针织品,由于技术、产品质量、款式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国货与洋货相比,缺乏竞争力。任士刚素来有“实业兴国”之志,就职英商怡和洋行伊始,他就与罗庆藩、杨光启、钱箕传、梁悟庵等四位同学一起,出资近2万两银子,组建了一家名叫“五和”的针织厂,厂址就在当时上海的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永吉里,主要生产服饰花边,有边带机3部,职工20余人。之所以取名“五和”,主要是创业的五人之中有三人为宁波同乡,其中罗庆藩还是其效实同窗,于是,寄“五人同心创业、和气生财”之意,取名“五和”。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先后逮捕100多人,并突然向密集的游行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13人,伤数十人。亲历此事后,任士刚毅然辞去了英商怡和洋行的监工之职,并于同年8月成立了“五和织造厂两合公司”,全身心地投入国货织造行业,在原先的基础上,开始兼制汗衫门襟、帽带和商标等产品。
  1928年,任士刚招股规银10万两,将五和织造厂改制为五和织造厂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卫生衫裤、汗衫背心,并正式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商标主管部门呈请注册了“鹅牌”商标。由于管理科学、技术先进,五和生产的“鹅牌”汗衫质量堪比洋货,且价格要低廉很多,一推出市场,便打响了品牌,风靡全国。1931年,任士刚又主导五和对60/2支汗布进行缩碱处理,创制出了带有麻布特征的新布料,以麻纱汗衫相称。1932年,五和又改装了手套机,用40支精梳纱织成坯布,制成的内衣富有弹性,保暖性好,称之为棉毛衫。翌年又购进英国棉毛机,扩大生产。至此,五和的产品已覆盖汗衫、绒货、棉毛等多个钟类,成为品种齐全、质量优异的国货名牌。德国礼和洋行还一度以换标的方式用“鹅牌”汗衫冒充进口商品,可见其质量在当时已赶上甚至超越洋货。除国内市场外,五和产品还远销至香港、南洋一带,首先打破了高档汗衫市场长期被“舶来品”独占的局面,由此印证了“上等汗衫国人尽可自制,嗣后如有需要,可不必再引仰舶来。”
  深谙商标哲学的广告艺术大师
  任士刚除了是有名的实业家外,其对商标保护的注重和在商品广告的策划方面,也堪称大师。这从以下几件事中便可窥见一二。为保护商标不被仿冒,任士刚在注册了“鹅牌”商标后,又分别注册了有一只鹅、两只鹅和五只鹅的商标,并先后注册了“金鹅”、“银鹅”等一系列与鹅有关的商标名称,以及与“五和”厂名读音相似的“五禾”、“五荷”、“五鹅”等商标,其对商标保护意识之强烈,在当时的中国商人中是不多见的。而之后,以任士刚为核心的五和公司所策划的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广告宣传,也在国内开启了不少先河。比如在上海,他们用当时较为少见的水门汀(水泥)在南京路和成都路口草坪的池塘内浇筑了五只天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成为当时南京路上的一大景观。又比如在绍兴兰亭,他们以王羲之书写的“鹅池”名碑、墨华亭等景点为载体,在兰亭悬挂了“兰亭鹅池为东南第一胜景,鹅牌汗衫为东南第一佳品”等大型书法条幅,使各地来此的游客们在欣赏书法碑文的同时,还能看到“五和”长期认养的白鹅,由此打造出独属“鹅牌“的“活体”广告。再比如在杭州西湖,他们别出心裁的制作并投入了大量的“白鹅”游船,用这种“流动”广告加深游客们对“鹅牌”商标的印象。此外,任士刚还擅长平面广告的策划,经常在各地的报刊上采用与众不同的宣传手法,来扩大“鹅牌”的社会影响力。比如他们举办的画谜征答广告,要求读者根据图意作诗或短文,活动一推出,便收到了上千人的来稿,在评选出优胜入围作品的同时,他们还择优进行刊发,以此形成一环套一环、层层递进的广告效应,为不少后人所仿效。
  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忠诚爱国者
  二三十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断渗透,特别是在各口岸城市,包括日、英、德等多国均在这里设有工厂,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工大肆进行经济侵略,中国工人的工作强度之大、报酬之低,另人咋舌。狡猾的日本纱厂主甚至还想出了储蓄金的点子来进行压榨,即扣存工人百分之五的工资储蓄厂中,需至工作满十年方始归还,半途辞工者储蓄金即被没收。而就是在这样的盘剥下,这些外国资本家们还妄图榨尽每个工人的血汗,超强度劳作、限制人身自由、鞭打泄愤等都是司空见惯,这在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里,我们就可以看得真切。那些爱国企业家们,一面顶住压力,努力发展实业,力求争得一席之地,一面明里暗里与外强抗衡,努力改善中国工人待遇。任士刚的工厂就是当时上海待遇比较好的工厂之一。1933年2月,任士刚与方液仙、蒉延芳等人投资十万,联合二百多家厂家,在上海南京东路大陆商场开设了中国国货公司,并出任董事,与爱国企业家们一起,机敏的周旋于国民政府的无能与外商一次次的无理挑衅之中,为倡用国货,发展民族工业竭尽全力。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陷。任士刚于1932年“九一八”事件一周年时,曾在上海《申报》发表了《外感与外侮》一文。他在文中写道“鹅牌卫生衫可防止外感,吾人从人身的外感,便想到国家的外侮。国人应精诚团结,共御外侮”。日方抓住这句话,雇用并唆使日本浪人放火烧毁了五和针织厂主厂厂房,幸好当时已开设五和二厂才免予倒闭。在这样的重压之下,任士刚仍坚决不与日本人合作,艰难维持公司业务,积劳成疾。1939年身患高血压、心脏衰弱的任士刚半身偏瘫。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士刚又重燃希望,他身卧病榻,指挥五和重建厂房,但终因劳累过度,于1946年逝世于上海寓所。同年,任士刚魂归故里,安葬于浙江宁波慈城北门大庙山麓。1958年,因慈城建造水库,坟墓又迁葬于慈城黄夹岙公墓。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由于未能及时调整策略,五和针织厂连年亏损,最终陷入了困境。2004年年底,因不能到期偿还债务,五和针织二厂成为上海最后一批计划内破产企业,这也意味着,这家经历了八十年的老企业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厂已倒闭,但任士刚一手打造的“鹅牌”汗衫却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作为其故里的后人,他的智慧、他的气节也应为我们所记取和传承。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