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铺就“四好农村路”

2020-10-30 08:00:00 来源:江北新闻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彩云路
骆慈线
江北连接线南北向
南联通村公路
压观线

  绘蓝图:构筑“村落大交通”

  走出慈城镇双顶山村,村口便有一条又长又直的农村道路,远远望着,有序的车辆如同骏马驰骋在平整的道路上,路两旁的水杉树高高地耸入天际,村民老胡感慨万分,伴随着寺慈线的打通,村民们获益颇多。

  这不仅仅是老胡的感受,更是江北成千上万农民的共同感受。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对于农村人来说,道路的四通八达,是他们生活的希望与寄托。

  总面积208平方公里的江北,共有144个建制村(含居委会)。我区率先于2005年启动区域内农村联网公路建设,科学规划,强力实施,交通路网纵横交错,初步形成了“高速公路带动、干线公路促动、农村公路联动”的交通发展格局。

  据统计,目前,我区公路总里程342公里,其中农村公路管养里程256公里(含县道13条67公里、乡道21条55公里、村道145条134公里),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75%。全区农村公路网密度为123公里/百平方公里。从2004年以来,我区先后投入资金33亿元新建农村公路135公里。

  回首农村公路建设的15年来,全区公路沥青(水泥)路面占比为100%,等级公路占比100%,72个建制村村村通公路。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的6687元,上升到2019年的39342元,同比增长5.88倍。农村道路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随着农村公路的加密改造提升,为广大群众创造了更便捷、更安全的交通出行条件,也加快推进了新型城市化、全域都市化、全域景区化。

  细管理:“网格化”道路养护

  在东邵村村委会墙上的村规民约中,其中涉及爱路护路的条款格外显眼。同时在庄浦线-东邵的农村公路旁,一眼就能看到路边设立了“农村公路路长公示牌”和“村民爱路护路公约牌”。只要扫描上方的二维码,手机上就能马上显示路长姓名和联系方式,除此之外,还重点公示了爱路护路公约细则,包括不能在公路倾倒或堆放废土垃圾等“规矩”。像这样的规章制度,在不少村子里都能见到。

  区住建部门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养护纳入重要日程,出台了《宁波市江北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县道县管、乡村道路乡镇统管”的工作机制,明确了乡镇街道养护管理职能和考核细则,把农村公路管理纳入区政府对乡镇街道的目标考核体系,每季度对农村公路工作开展定期检查,考核结果作为拨付专项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值得一提的是,为做好乡道、村道的管理工作,慈城镇、庄桥街道和洪塘街道等地还先后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公路出行的需求也从简单的“有路走”上升到“路好走”“走好路”,这就对公路养护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践行‘路况为王’的理念,不断提高养护质量与效益。”区公路段相关负责人说,以日常养护工作为重点,以强化养护目标责任制管理为手段,狠抓全面养护,不断推进日常养护管理工作规范化、机械化和精细化。

  抓好公路日常小修养护“四及时”,继续推行干线公路12小时保洁制(甬余线、冯塘线和骆观线等)和限时修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养护。落实日常巡查和经常性检查责任,做到全面养护,积极推行预防性养护。强化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路况外业、小修保养作业、交通量调查、养护事件、桥梁日常巡查和经常性检查、大道班管理系统维护等方面。

  致力于打造“畅、洁、绿、美、安、优”公路,全面落实农村公路精细化养护,注重培育和强化基层养护力量,按照“组织到位、硬件到位、技术到位、经费到位”的要求,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2019年,投入资金1100万元,完成农村公路维修里程约19.75公里;日常养护完成路面沥青灌缝11200米,坑洞修补2532平方米;减速带修补151米,钢护栏维护7020米、警示桩补缺110根,立柱61根,窨井盖105只……镇街道两级投入日常养护资金为2300余万元/年。

  路畅通: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如今,江北城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农民出门走硬路,抬脚就能上公交,赶集上班有秩序,风里雨里不用愁。

  1956年,我区开通了全市首条公共交通线路——1路车,60多年来,公交总公司以原海曙、原江东和江北为核心,依托不断完善的农村公路路网体系,逐步开始了城区公交线网的建设。2007年10月,我区建制村客车通达率就达到了100%,经全面测评,我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5A级。

  由于我区位于宁波市中心区域,为合理规划公交线网布局,整合场站等公共资源,促进公交服务更优,宁波市交通委对公交实行统筹管理。2014年,我区公交GPS覆盖率达到100%,有效提高了公交车辆的实时监控与调度能力,提高了公交管理运行效率。从2011年起,我区就把公交候车亭与公路大中修工程以及新建改建工程进行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和同步验收。二级以上公路基本实现港湾式候车亭全覆盖。

  不仅如此,以公路为纽带,实现全区自然风景、科创产业、生态富民、历史人文各个功能区块的融合,体现“一路一主题、一路一特色”。在农村公路建设中,通过交旅融合、农旅融合等方式,努力打造“美丽交通+”,促进周边经济发展。早在2018年,利用现有资源,提升普通公路服务站服务体验,完成升级改造观庄公路服务站,骆观线、三联公路服务站都化身成为周边村民邻里间的“休闲娱乐厅”。刚通车的彩云路更是让人有“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极佳体验,江北农村路处处错落有致、移步一景,满眼都是流动风景线。

  致富路:乡村振兴谋幸福

  老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养鸭,也是寺慈线变迁的受益者。“以前,总盼望着,鸭舍门口的田埂路能变石子路,石子路再变成水泥路。”老胡回忆着过去,刚开始养鸭的时候,鸭舍门口是狭长的田埂路,宽度也就只能容纳一个成年人,以卖鸭蛋为生的老胡夫妇只能每周两次用扁担将鸭蛋挑至村口的河道旁,这一路紧赶慢赶也得耗费半个小时,有时候路况不好,走路时踉跄几下,担子里的鸭蛋也就碎了好几只。到河边后,再用货船经水路运至城里进行售卖。常常天未亮出门,天黑才进门,修路便成了像他这一批村民的期望。

  后来,随着农村路的开发建设,鸭舍门口的路渐渐拓宽了,泥路被覆盖上了一层砂石,村口的寺慈线也跟上了改革的步伐,能直通城里了。“那时候的拖拉机就直接可以开至鸭舍前了,几家养殖户就将自家要售卖的鸭蛋集中运输至城中,有时候还会去余姚进行贩卖。”老胡说,再后来,大路小路皆演变成了水泥路。

  “路况好了,收入就更高了,收鸭蛋的经营户直接开车到鸭舍进行收购,一周来两三趟是常有的事。”老胡笑着说着,那时候,村里的“万元户”名号也被他们几个养鸭户给占了。

  一直到几年前,“五水共治”的治水新号角在浙江各地纷纷吹响后,老胡等人为响应号召,关闭经营了30几年的鸭舍,改行做个体户。在他们这些村民心里,是修路,让他们增收致富,让他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如今,随着交通、商务、供销、邮政等部门资源整合,充分利用起乡村的商业资源,将茶叶、杨梅、竹笋等农产品,还有日用品等送出去,解决了城乡物资交流的“最后一公里”。江北各地的农村物流服务网点已发展到72家,村三级物流电商网络服务体系初具规模。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正沿着一条条农村公路走出农村,走进大城市市民的餐桌。

  路如琴弦,弹奏出一曲曲让世人永久传唱的壮歌;路似彩虹,描绘出一幅幅和谐美丽的画卷。时间,总能书写出最动听的故事。行驶在江北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道路上,道路两旁是绿意盎然的风景、穿梭而过的是游人的笑脸,这些故事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印证在江北的现实注脚。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