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池:“六合”破解“六难”,昔日贫困村变新农村

2020-12-29 08:00:00 来源:彭水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诸佛乡庙池村,地处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腹地,离彭水县城70公里,境内山高坡陡、地形崎岖。

脱贫攻坚之初,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429人,贫困发生率32%,是全市最贫困的村之一。2015年,彭水县在实施脱贫攻坚之中,针对庙池村特点,对庙池进行“点穴”式治理。经过4年多的努力,逐步唤醒了沉睡的大山,凝聚了涣散的民心,激活了沉寂的资源。

曾经人走、楼空、地荒、村废的庙池,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示范,为乡村振兴做出了有益探索。

庙池农庄水果采摘园。 融媒体记者 徐 磊 摄影


融合发展,破解“做不久”的难题

传统农业利润低、风险大、周期长,是产业扶贫持续发展困难,常常掉入“虎头蛇尾”陷阱的主要原因。

2015年开始,彭水支持庙池村以现代农业为龙头,融合文化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农民收入由脱贫攻坚以前的6787元,增加到10813元,增长59%。

建设现代农业园。以现代农业为切入点,全面调整村内产业结构。目前,全村建成高品质商品水果、中药材基地2300亩。村内农经比由过去的1:9调整为9:1,农产品商品率由过去不足40%,提高到80%。

建设美丽村庄。对废弃老街和院落进行抢救式修复,全村39户旧房一律改造成怀旧乡村民宿,自建新房一律按照当地传统民居进行修建。重新修建的村庄,很快成了重庆主城和彭水县城市民休闲度假的打卡地。2020年,全村民宿接待过夜游客8000人次,实现收入60多万元。

建设现代设施。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对村内的骨干路、产业路、观光路、入户路进行全面改扩建和新建。同时,改建山坪塘3口,新建水体景观2个、水池12口、泵房3座,新修排水沟8公里,安装供水管道20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路网、水网、管网、电网。建成休闲广场1座、污水处理厂1座,卫生室1个、公厕3个,村内市政设施全面升级。

挖掘特色文化。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故事,一人一历程”文化项目,对村史、家族史、创业史进行全面梳理,让庙池人讲自己的故事。对村庄采用“原来的地址、原来的料子、原来的样子”的方式新修了乡贤祠、盘歌堂。组织专家对当地的苗文化经典作品非遗庙池甩手揖、诸佛山歌、盘歌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组织村民表演和传唱。

            村民在庙池广场休闲娱乐。    融媒体记者    赵   琴    摄影


联合发展,破解“做不大”的难题

人多地少,一家只有一亩三分地,规模不经济,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摆脱单打独斗,庙池村发起组建产业联盟,与周边地区连片发展。

统一规划。规划分为三期,第一期以现代农业为主,时间四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000亩标准化产业基地,合作村5个以上。第二期推动链式发展,时间三年,初步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合作村达到10个。第三期推动融合发展,时间三年,建成以健康休闲产业和现代农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体发展。目前,以庙池村作为区域产业中心,建设标准化育苗大棚350余亩,为周边地区提供70万株优质种苗。建立标准化实验示范基地1368亩,带动周边梅子垭镇佛山村、两河村发展脆李、蜜桃、酥梨等特色水果1000余亩,靛水街道张家坝村发展380亩。

一同服务。组建技术推广中心和60多人的专家指导团队,对片区内产业发展进行常态化技术指导。筹建金融互助组织,对联盟内产业基地开展金融服务。

综合开发。对村内所有的资源要素,包括水面、林地、荒山,学校、老街、农房,景观,劳动力全面摸底盘点,分类制定进行联合开发规划。目前,除了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股份制合作社,还成立了农家乐股份制合作社、水产养殖股份制合作社和农副土特产股份制合作社。

                   庙池农庄一角。        融媒体记者    蔡   秀    摄影


整合发展,破解“做不好”的难题

破解“做不好”的难题,重点是发挥地域优势,以科技为支撑,特色为核心,开发高质量产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种植标准化。组织专家对产业发展片区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制定了土地整治、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操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合作社所有的基地,全部进行了深翻和测土配方肥。同时,对农民全面进行培训,并派技术员进行田野指导。

品种优质化。建成300亩左右的品种优选园。根据光热水土等资源禀赋特点,引进全国,甚至日本、美国优良品种进行对比种植,择最优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对比种植期三年,有的对比种植品种达到13个。

开发个性化。针对日益细分的市场,2018年开始,分类制定少年儿童、中青年、老人等不同的人群营养计划,已经开发出个性化产品10多个。

产品品牌化。制定了品牌建设规划,以庙池农庄为符号,健康、有机、生态、民族为产品价值目标,打造了一批庙池特色餐饮、小杂粮、豆腐乳、豆豉、腊肉、香料等扶贫产品品牌。


合作发展,破解“带不动”的难题

以产权为纽带,利益为核心,建立全村群众“共建、共营、共享、共治”的产业发展新机制。

资金引导。将国家投入到村内的配套设施资金及农业扶持资金约3000余万元作为合作社社有资产,对入社农户按比例进行配股奖励,引导农民自愿申报入股。目前,村内228户1076人(其中贫困户61户149人)申请入社,入社土地1400亩,建成股份合作社10个。

红利引导。产业发展以农户增收为目标,利润分配重点向社员倾斜,同时,兼顾集体经济发展。具体分配比例,社员55%、村集体组织10%、风险保证金10%、经营者25%。入股农户除享受股份红利外,参与务工领取劳动报酬。

项目引导。政府支持的30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项目,全部由合作社组织实施,并优先解决贫困户务工。务工农户按照每人每天80—100元标准支付劳务工资。村内承接的培训项目,学员吃住安排在农户家中,按照每人每天50元收费。解决产业投产前合作社群众收入来源问题。

能人引导。组织村内党员、干部和明白人带头发展产业,参加培训,开展示范,并现身说法动员群众。通过竞选的方式,选拔村内的12个能人当合作社社长,每个社长带领合作社50人发展产业。


聚合发展,破解“做不了”的难题

庙池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恢复高考开始,村内考出去的大学生250多人,在外经商、打工的成功人士200多人,这些精英是庙池发展的宝贵资源。

为了引导乡贤回乡支持发展,村里成立了乡贤文化工作室,专门为乡贤服务,鼓励乡贤支持家乡发展。

组织乡贤议事,指导大家干。组织乡贤回乡考察,召开家乡发展恳谈会,和村民一起讨论庙池发展,让村民重新认识庙池,树立发展信心。建立乡贤微信群,五年来,乡贤提出有价值的建议2000多条。同时,通过微信群,把外面有价值的信息源源不断的传回庙池。

建立支撑团队,带领大家干。分别聘请专家蹲点庙池指导规划和技术的执行,聘请民族文化学者帮助庙池整理和挖掘特色文化,聘请技术人员指导群众发展现代农业,邀请画家为庙池进行形象设计和文化包装。旅居北京的文化学者杨长江在庙池蹲点3年,为庙池开发了一系列文化产品。

组建“三农”学校,解放思想干。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对废弃的小学进行改造,成立以“三农政策、经济发展、案例教学”为主的“庙池三农培训学校”。目前,已经累计培训村干部、合作社社长、社员以及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110期,5000人次以上。

瞄准需求引资,提供支撑干。策划符合乡贤情怀的大项目,乡贤筹集资金7000多万元支持庙池实施老街修缮、乡贤祠、旧房改造和村庄建设等项目;整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项目,争取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村道路、山坪塘、公厕等基础设施和污水处理等公益设施项目;引导群众、社会资本投资民宿、加工厂、集散中心、农夫集市等,将庙池打造成为众创平台。


粘合发展,破解“卖不掉”的难题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庙池针对特殊的区位、特殊的产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建立了一套特殊的商业模式。

直接销。与县内机关、学校和企业食堂签订单,为食堂定点供应蔬菜和水果。与彭水在外工作和务工的20多万“游子”对接,为他们提供“家乡味”土特产品,并通过他们推销家乡产品。

就地销。以庙池老街为依托,组建“农夫集市”。“农夫集市”采用“集市交易,合作社管理”的模式运营。合作社制定产品入市标准,建立申报制、价格形成和约束机制,负责将本村和产业联盟内的产品组织到集市内。同时,将“庙池赶场”作为品牌活动来打造。目前,村里已经承办了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林业局联合举办的国家绿色中国行活动一次,连续举办“赶年节”活动三届,吸引5万人次以上到庙池。

错季销。目前,建成集冷冻、冷藏、气调为一体的仓储4300立方米。冷冻、保鲜能力5000吨,年加工能力8000吨,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网络销。依托互联网平台,实行线上预定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组织村内年轻人将村内产品包装上线,村内农家乐、农夫集市、田间地头作为体验点,全域开展产品体验。今年,网上销售农产品100万元以上。


原载于中国扶贫(作者:孙元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