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历史沿革

2019-12-02 16:32:52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名称由来

  景谷古称“勐卧”地,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为有盐井的地方。据传:“威远”系“卧允”的译音,意为盐井城。以穿城而过的景谷江(威远江)得名。

  建置沿革

  据考古发掘,曾在正兴等乡(镇)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证明三四千年前景谷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生存。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今景谷县境为益州郡哀牢国属地。地节元年(69年),哀牢国归附汉朝、其地设永昌郡,先前在“勐达光”境内设的县(据点)由益州郡划入永昌郡;今景谷县境属永昌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分建宁、越隽、永昌三郡地设云南郡;今景谷县境属云南郡。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西晋将建宁、云南、兴古、永昌四郡合设宁州;今景谷县境仍属云南郡。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东晋灭亡,之后的南朝宋、齐、梁等中国内地王朝逐步退出云南高原,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彻底放弃云南高原;今景谷县境成为傣族土目自治领地。

  唐永泰元年(765年),南诏赞普钟十四年置威远城,属银生节度。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置威远睑,属银生节度,后改属蒙舍镇统领。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前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国,沿勐舍龙旧制在勐谷置银生节度;大理天授元年(1096年),大理国废节度、都督等军事辖区,设八府、四郡、四镇;今景谷县境先属银生节度威远城、后属威楚府威远赕。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蒙古人在大理国核心地区设万户、千户、百户等各级军事辖区,稳定大理国局势后便转攻南宋;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前威远赕傣族土目归附威楚万户;元至元八年(1271年)设碌必陇管民头目。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在大理国故地设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后,裁万户、千户、百户等军事辖区,设路、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区,威楚万户改设威楚路、前威远赕辖地设威远州;今景谷县境属威楚路威远州。至顺二年(1331年),元朝将威楚路所辖开南州、威远州析置景东军民府,析开南州、威远州相邻地区设干远州,授“勐谷”傣族土目为景东军民府土知府,领开南(今景东县、南涧县、南华县小部、双柏县小部)、威远(今景谷县、宁洱县小部、思茅区小部)、干远(今镇沅县、墨江县小部、新平县小部)3州;今景谷县境属景东军民府威远州。至正三年(1343年),瑞丽江河谷盆地崛起的麓川国击败元军、趁胜追击到勐嶲(漾濞江河谷),勐谷傣族土目(景东军民府土知府)闻风归附麓川国;今景谷县境属麓川国。至正十五年(1355年),麓川国归附元朝、其地设平缅宣慰司;今景谷县境属平缅宣慰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威远州,属楚雄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麓川国归附明朝、其地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同年,景东州、顺宁州、威远州分别升级为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麓川国为惩罚俄陶的背叛、出兵征讨“勐谷”,占威远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勐卯弄军在定边之战中败于明军,被迫与明朝讲和,明朝仍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威远傣族土目仍归其节制;今景谷县境属麓川平缅宣慰司。建文元年(1399年),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法去世,威远傣族土目趁机脱离麓川平缅宣慰司,明朝复设威远府。建文三年(1401年),置威远土知州,属云南省布政使司。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土归流”设威远厅抚夷清饷同知,属镇沅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直隶威远厅降为散厅,划归镇沅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普洱分防威远厅抚夷清饷同知,属普洱府。

  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威远县,属普洱道。

  民国三年(1914年),因县名与四川省威远县相同,改为景谷县,属普洱道尹公署。

  1949年6月,成立景谷县人民政府。隶属宁洱专区。

  1951年,宁洱专区改普洱专区,景谷县属普洱专区。

  1953年,普洱专区改思茅专区,景谷县属思茅专区。

  1959年1月,镇沅县合并景谷县。

  1961年2月,景谷、镇沅分设。

  1970年,思茅专区改思茅地区,景谷县属思茅地区。

  1985年12月25日,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隶属思茅地区行政公署。

  2004年,撤销思茅地区、设地级思茅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属思茅市。

  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属普洱市。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