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区婚育丧俗:各有特色 不断更迭

2020-05-11 16:45:02 来源:崂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一、婚嫁

  20世纪50年代前,崂山地区婚嫁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习。后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但婚姻一直沿袭着说亲、相亲、定亲、送日子、抬嫁妆、迎娶、坐三日、望四日等习俗。有男女双方互不认识由媒人提亲的,也有自由恋爱后找媒人补上说亲程序的。之后为相亲,相亲有“看人”和“验家”两项。“看人”为从前互不认识的双方由媒人约到第三者家中见面,彼此相中后,双方即自由交往;所谓“验家”,即女方若留在男方家吃饭,就说明婚姻成功,男方父母要掏钱给女方,叫“见面礼”。90年代后,“验家”淡化,但定亲却盛行起来,彩礼越来越多,至90年代末,由“四色礼”(鱼、粉条、糖、点心)增加为“六色礼”,再加上整块猪肉(8斤~10斤)和酒(白、红酒各4瓶);彩金由80年代的几百元增到万元之多;首饰由黄金变为白金;定亲的衣物(棉被、裤子、鞋)也越来越高档。

  60年代,送日子的风俗开始淡化,由男方口头通知或双方共同商定结婚时间即可。

  50年代后,抬嫁妆由女方送嫁妆改为男方抬嫁妆。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天。抬嫁妆由60年代前的人力到70年代的自行车、80年代的摩托车到90年代的汽车。“铺炕”的习俗沿袭至今。

  迎娶的形式变化很大。20世纪50年代初,抬花轿、拜天地等礼仪渐少,改为秧歌队迎娶;60年代开始逐渐用自行车,80年代多用摩托车,90年代中期,汽车迎娶已十分普遍;90年代末,在酒店请客逐渐流行,贺喜者也增多,从几桌到几十桌不等,婚礼贺金也从几十元升至数百元乃至上千元。沿袭吃宽心面、女方家来送客、闹洞房等习俗。旧俗新娘要坐三日,到80年代后,减少到坐一天或坐一下午,后又演化为象征性地坐一会儿。婚后第4天,新郎偕新娘与弟(俗称兔子)回新娘家拜岳父岳母等,女方家要摆宴席,双方往来的礼品极讲究又丰盛,此即为“望四日”。90年代末,如果男女双方的客人都出席过婚宴,那么望四日女方家就不再请客,一般也不需要新郎的弟弟参加。集体婚礼、旅游结婚渐成时尚。

  二、生育

  婴儿降生后,婴儿之父要去岳父家报喜、亲友邻里要看喜(俗称送汤米)、过三日(请亲友吃面汤)、搬满月、过百岁、过生日。贺喜的方式变化较大。20世纪80年代后,亲友看喜以钱代物者渐多,钱也从起初的数元到后来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送物也少有送鸡蛋、点心、红糖之类,而多选择送鸽子、甲鱼等滋补品。90年代末,开始将庆贺的地点设在酒店。

  三、祝寿

  俗称60岁以上老人的生日为“寿辰”,为其过生日为“上寿”。20世纪70年代开始,父母到50岁以上,子女们就开始用心操办其生日。90年代,生日蛋糕(寿糕)开始摆上宴席,酒菜也更加丰盛,有的在酒店设宴祝寿,并将喜庆景况摄像纪念。

  四、丧葬

  礼仪繁杂,有停尸、招魂、挂幡、报丧、报庙、送盘缠、入殓、吊唁、出殡、安葬、圆坟、烧七、过周年(一、三周年)等习俗。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报庙”、“送盘缠”曾作为“四旧”被扫除;因实行火化,“入殓”被取消;“出殡”程序也变得从简,90年代后,报庙、送盘缠、入殓、出殡又在一些地方逐渐恢复。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