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市将乐县人口情况

2019-10-19 18:21:57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人口数量

  中国小康网 宋以前,将乐人口数无考。宋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全县17941户、40347人。元代,由于元军烧杀掳掠,兵祸、灾疫甚重,百姓生活困苦,人口不断下降。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全县减为7323户、27438人,为首次低谷。

  明初推行屯田垦荒,人口有所回升。永乐十年(1412年),全县15062户、45728人。宣德七年(1432年),增至52867人,出现第一次发展高峰。此后,县内遭遇十几次大旱、洪涝灾害,造成饥荒,加上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后连年战频,人口衰减。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人口跌落为24694人,出现第二次低谷。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人口开始逐渐回升。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后,人口增长较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全县人口上升为40075人。道光九年(1829年),全县猛增到44709户、196502人,为历史人口发展顶峰。清末至民国时期,外侵内乱,军阀混战,土匪骚扰,鼠疫、天花、疟疾流行,灾害不断,人口急剧下降。民国19年(1930年),仅剩75771人。民国38年,全县人口62640人。

  解放后,社会秩序安定,工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人口迅速恢复、发展。1953年,全县人口68107人。1959年,全县人口上升为85540人,比1956年增加13766人,出现解放后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1960年,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严重短缺,出现人口非正常死亡,全县人口降为84784人。

  1962年后,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猛增。1965年,全县人口上升为94579人,出现解放后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1972年,全县人口上升为119090人,出现解放后第三次人口增长高峰。此后,全县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发展,人口增长率逐步下降。1980年,全县人口133840人。1990年,全县人口157508人,比1949年增加94868人,年均增加2314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户籍人口17.25万,常住人口14.89万。 民族构成

  将乐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遍布全县各地。少数民族基本系因工作、婚嫁等原因由外地迁入,占人口比例小,居住分散,以古镛镇、水南农场居多。历史上,各民族平等相处,团结和睦。

  解放前,各民族人口数字未见记载。1964年人口普查,全县有7个民族。汉族83482人,占总人口99.96%;少数民族29人,占0.04%。其中蒙古族1人,苗族7人,侗族4人,畲族1人,满族2人,回族14人。

  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居住12个民族。汉族136521人,占总人口的99.93%;少数民族97人,占总人口的0.07%。其中回族26人,畲族21人,苗族15人,侗族13人,满族8人,蒙古族5人,高山族5人,彝族2人,维吾尔族1人,壮族1人。

  1990年人口普查,全县有16个民族。汉族168831人,占总人口99.83%;少数民族280人,占0.17%。其中畲族130人,回族56人,苗族20人,满族18人,土家族13人,侗族11人,布依族6人,壮族6人,蒙古族6人,彝族5人,仡佬族3人,高山族3人,仫佬族1人,纳西族1人,东乡族1人。

  2003年底统计,全县有汉族、畲族、回族、苗族、满族、土家族、侗(dóng)族、布依族、壮族、蒙古族、彝族、仡佬族、高山族、仫佬族、纳西族、东乡族等16个民族,总人口为16.7万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