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宜黄戏:自成系统 独具特色

2020-04-28 16:32:11 来源:建宁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地外闽西北的建宁县,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载劳动人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始于宋末,元初开始繁荣,到明清年代建宁便有自己的戏种——宜黄戏。

  建宁宜黄戏,俗称“大戏”或“士戏”,系由江西宜黄县传入,宜黄戏的名称由此得来。“宜黄腔”又名二黄腔,是古老的宜黄戏主唱腔的代名词。据有关戏剧史料载:明朝戏剧最初唱的是“弋阳腔”,明嘉庆四十年(1561年),宜黄籍抗倭名将谭伦回家奔丧时,从浙江台州带来了“海盐腔”戏班,“海盐腔”戏班当时称南戏,为“四大声腔”之首,并很快受到宜黄艺人的喜爱。嘉庆末年,时23岁的戏曲大师汤显祖到宜黄,在在谭伦的帮助下,“便以浙人归教其乡弟子,能为海盐腔”。汤显祖极力扶持宜黄戏,宜黄弟子“旧腔一变为新调”,即成”宜黄腔”,宜黄县由此成为赣东一带戏曲活动的中心,被称“戏乡”。建宁地处闽省边陲,与江西省毗邻,许多文化习俗被赣化,在宜黄戏越唱越红时期,宜黄戏也传入建宁,并受到建宁人的喜爱。同时,宜黄戏人在建宁招收弟子授艺,建宁许多爱好戏剧的人士也到江西去拜师学艺。在清代,建宁宜黄戏很兴旺,拥有同宗同师的戏社五个,戏台七十多座,分布全县各乡镇。

  宜黄戏是一个古老的大剧种,自成系统、独具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腔方面,宜黄戏声腔属乱弹系统板腔体,其包括有:宜黄腔(二凡、平板)、反调(二凡),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南北词和昆曲、小调等近10种,其主要腔调特色如下:

  宜黄腔(又名宜黄调)。含几个不同的曲调,板式很多,功能各异,曲调优美,表现力强,色彩丰富,常一腔一戏,听而不腻。

  二凡:又称二犯,老二黄,是宜黄腔的主要曲调,板式有(正板)、(慢板、原板)、(倒板)、(十八板)、(紧板)、(紧中缓)、(捡板)、(碰板)。句式为上下句结构,唱词为十字句、七字句两种。

  平板:又称二凡平板、二凡四平。分慢四平和快四平两种,一板一眼,借用正板过门起唱,上下句形式,快四平结束于宫调式不变,慢四平却有三种不同的结尾:A、结束于宫调式;B、增加一句补充终止转落于微调式;C、前三句唱平板, 第四句转唱二凡正板下句落韵。

  凡字:又名“阴司调”、“还魂调”、“凡调”、“二反”、“二凡反线”、“唢呐反二凡”等。板式有倒板、正板、简板、散板、哭板,结构形态与二凡同,胡琴定弦“1~5”,曲调低沉、徐缓,多用于哭灵及人物极度悲痛之时,伴奏常配以唢呐、大锣、大鼓。

  西皮:男女分腔,均用小二调,男腔上句落“2”,下句落“1”,女腔上句落“1”,下句落“5”。

  拨子:又称老拨子、高拨子,与京剧曲调相仿。小筒胡琴伴奏(也用板胡伴奏),男女同腔,曲调高亢、悲怆、板式有倒板、正板、散板。

  吹腔:一板一眼,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为小生专用。

  浙调:原为曲牌,后向板式体发展,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板式有正板、倒板、叠板、摇板等,为小旦专用曲调。

  南北词:又称文南词,为南词和北词的合称。南词分四韵和八韵两种,女唱四韵,男唱八韵,北词有摇板、垛板等。

  宜黄腔的演唱特点是:旦行用小嗓,小生真假嗓结合,其它行当用大嗓。演唱时讲究吐字清晰,音随字走。传统唱腔中,衬字运用很多,几乎每句均有。一个腔中常有倚音、波音和下滑音等润腔手法。语言用的是中州韵,只有丑角多用宜黄方言。

  建宁宜黄戏演出剧本主要有:《碧玉簪》、《珍珠塔》、《龙门阵》、《龙凤角》、《乾坤袋》、《二度梅》、《下南唐》、《杨家将》《满堂福》、《五家坡》、《飞龙角》等。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