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一夫妻俩每年修鞋近三万只 30年修鞋经历见证时代变迁

2021-12-07 14:20:14 来源:姑苏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管有明 责任编辑:明晓 字号:T|T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早已过去,原先众多的修鞋匠也逐渐被人遗忘。而就在里河菜场的一个角落里,来自陕西安康的陈天友在这里修了30年的鞋子。不仅如此,他在20年前还把妻子周云珍从老家带过来,一起修鞋,价格也是多年没涨过,顾客口口相传就认这个摊。粗算算,他们夫妻俩每年修鞋近30000只,客户不仅有附近居民,还有远在园区、吴江甚至上海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他们在修鞋这个行业做这么长时间?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夫妻俩每年修鞋近三万只

  “陈师傅,我把鞋子放在这里,你帮忙修一下。我先去买菜,等会过来拿。”前天上午,在陈天友的修鞋铺里,家住里河新村的张阿姨拿来一双脚后跟有些磨损的半新皮鞋,也没问价格就离开了。“我在他这里修了20多年鞋,一直很便宜的,也不用讲价格。”她对记者说。

  陈天友的修鞋铺在里河菜场出入口附近,店铺一分为二,他的铺子在里面,靠近门口的是另一家铺子。如果不是熟悉的人,要找到这里还真是有点难。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他经手的多数是几元钱的小生意。有位顾客的皮鞋穿了一段时间,感觉有点大了,拿过来请他“变变小”,结果他在每只皮鞋的后脚跟处各加垫了两块皮,总共也只有8元。

  在陈天友和他妻子的脚边上,堆放着三四十只皮鞋,都是顾客拿过来修的。“上午8时过来,把午饭也一起带过来,要做到晚上7点钟才回家。一年中,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休息几天。有几次,春节过后,开工晚了,顾客都要打电话催着我们上班。粗算算,现在平均一天修七八十只鞋。”陈天友说,他也从来没有想到,他和妻子每年要修近30000只鞋。

  30年修鞋经历见证时代变迁

  “我个子小,以前在老家干农活有点吃力,就在老家学了修鞋这个手艺。”陈天友说,1991年,他跟老乡来苏州修鞋,感觉这里非常不错。于是,他在1992年独自闯市场,在里河新村菜场边摆了个修鞋摊。这一摆,就是30年。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和里河菜场的更新改造,他的修鞋摊也是几经变化,但总是围着菜场转。不仅如此,他在2002年还把妻子从老家接到苏州,让她跟着自己一起修鞋。因为修鞋业务繁忙,最近的20年里,他和妻子只回过一次老家过年。

  30年的修鞋经历,让陈天友对人们穿皮鞋的各种爱好了如指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很多人刚买回一双新皮鞋,一定会让鞋匠在皮鞋的后跟上加钉一个小铁块,穿上钉了铁块的皮鞋走路时,会发出‘叩叩叩’的响声,还可以避免鞋后跟被磨损。最近几年,尖头皮鞋改圆头的人少了,但是,扩大皮鞋的,还有把长靴改成短靴的比较多。”陈天友还说,前些年特别流行尖头的皮鞋,而且是越尖越好,但没过多久又不流行了,很多人甚至觉得尖头很丑,所以后来尖头改圆头又开始很火爆了。当时,他还特别钻研修鞋技艺,还用木头做了个临时圆头的模具。

  陈天友的顾客群里,不仅有修鞋店附近的居民,还有吴江、工业园区的人,甚至还有一位长年住在上海的60多岁老人。“这位吴先生原先租住在里河新村,以前就一直过来修鞋。前几年,他回上海后,定期来苏州看老朋友,还要过来修鞋。他每次过来,都要拿好几双鞋,其中有他自己和家人的,也有邻居和亲朋好友的。”陈天友说。

  修鞋匠想把老手艺做下去

  长年的修鞋经历,让陈天友练就了过硬的修鞋本领。不管是鞋面补洞、鞋底开裂还是改装大小,他都能从容应对。但也因为修鞋时间长,让他的身体特别是他的双手受到了伤害。“其实,修鞋是个费心费力的活,要用很大的力气,而且没有耐心做不下来。”说话间,他向记者举起了自己的双手。原来,他的双手因为长时间用力,大拇指中间的部分骨头已明显凸起,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也已出现了明显变形。他妻子的双手不仅变形,而且还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今年已去医院看了四五次,一直在吃药。医生建议休息一段时间,但停不下来。”陈天友说。

  “都是老熟人,如果我不做了,他们很难再找到像我这样的修鞋摊。我坚持做下去,也是方便他们的生活。”此外,里河社区的长年支持,也让他非常感动。他告诉记者,前年,因为“331”整治,他结束了20多年摆路边摊生涯,是里河社区党委书记胡晨帮他联系了里河市集的摊位。为了回馈社区,近年来,他也一直坚持参加社区组织的便民服务活动,修鞋匠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响。“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只要大家来修鞋,我就想把这个活干下去。”他说。

  摘自2021年12月4日《姑苏晚报》记者 管有明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