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逼”出个“牛专家” ——“光荣脱贫户”张大明讲说自己的脱贫故事

2020-11-29 16:59:27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雯铭 王正委 李艳萍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张大明一边喂牛一边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摄影:王正委

  我叫张大明,是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铁厂乡团山村人,今年54岁,家有6个人。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到处是石头,没有一块好土地,可以这样形容,地里刨坑,坑中刨石,一年下来,什么也没种出来。我媳妇身体不好,患有精神分裂症和十二指肠胃炎,女儿生下来就患有癫痫病,10多年来,我家每年买药都要花1万多元钱。儿子在读书,我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只能在家一边照顾老婆、孩子,一边到附近打点散工,日子过得艰难啊!

  2014年,我家被村里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我家里养了一头老母牛,村干部见我照料牛很细心,就建议我搞养殖,就养牛。我反复想,养猪没本钱,养鸡又没有技术和场地,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头老母牛了,能多养几头牛倒也挺好。

  乡村干部一直鼓励我,说如果缺资金,就帮我申请贷款。为了把牛养好,我经常看一些养牛的书,学习了一些养牛技术。我思考了一种养牛“土”办法,就是先养一头母牛,等它下仔,如果小仔是母牛,就养着,如果小仔是公牛,就卖掉再买一条母牛来养,一年变2头,两年变4头,几年下来,我的牛就越养越多了。思路决定出路,村干部们都说我的想法好,我下定了决心:“土法养牛。”

  刚开始时,我不敢养太多,怕喂不过来。后来国家政策好了,村上争取到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群众投工投劳硬化了进村公路和入户路,路修好对我影响很大,让我“土法养牛”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因为以前路不好,买牛人总是压价,每头牛差不多要少卖200元。

  为了鼓励我养牛,乡村干部们把入户路硬化到了我家的牛圈旁。路好了,养牛的成本降下来了,卖牛的价格也提高了,钱也越赚越多。后来我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靠它运粪、拉料、割草、收庄稼,养牛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

  2015年8月,文山州一中副校长文官润成为了我家的挂钩帮扶责任人,他鼓励我把养牛产业做大,建议我新建圈舍,给我送去了3吨水泥、1000块钱现金,还承诺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帮我想办法借贷款。有了挂钩干部的鼓励和帮助,我的胆子进一步地大了。我买了新牛种,扩大了养殖规模,乡畜牧站的技术员教会了我新的养牛技术,乡政府给了我8100元钱的奖补,我养牛致富的决心和干劲越来越足了!

  只要人勤劳,一定能致富。本村人都知道,凌晨5点钟的“哒哒”摩托车声,就是我拉粪上山;6点左右的“吱吱”摩托车声,就是我割草回来了。我一天约20个小时花在猪、牛身上,天天如此,做着同样的事情,淌着同样的汗水,虽然累,但我心里痛快。

  养牛过程中,我注意观察牛的生长情况,小病我自己找草药医,大病我及时找村兽医员。几年下来,我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养牛经验,变成了村里的“牛专家”,村党员们都说,这“牛专家”是贫穷“逼”出来的。

  扳着指头算了一下,这几年我总共卖了50头牛,毛收入50多万,现在家里还养着8头。2016年的收入最好,纯利润就有3.8万元,当时我就想,不能拖国家的后腿了,于是我就主动申请脱贫,2017年被评为“云南省光荣脱贫户”。

  2018年,我用卖牛的30多万元钱,盖了200多平方的两层砖混房屋,政府给了我1.8万元的建房补助。有了国家的政策扶持,我家好房子住上了,儿子也结婚生子了,三轮摩托车有两辆了,接下来我准备买轿车,再把养殖做大,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回报社会。

  有句话这样说:“不怕路远,就怕志短;不怕贫穷,就怕人懒。”虽然我光荣脱贫了,但我希望村民们都发扬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精神和苦干实干的“西畴精神”,日子越过越红火,都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整理:张雯铭、王正委、李艳萍、焦翠华)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