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在荆山的线索初探

2016-04-11 00:00:00 来源:保康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在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长河中,黄帝和炎帝始终被尊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但长期以来,黄帝的历史渊源至今没有准确定论。当年司马迁著《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记载了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的事迹,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文章最后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这段话的意思说,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

所以,几千年来,关于炎帝和黄帝的研究和探索一直在延续,也一直没有定论。多年来,笔者因工作之故,得以结缘早期楚文化,进而触摸到史前文化。初步认为,黄帝在荆山有史料记载,有线索潜在。特此撰文,以求教于方家,欢迎展开讨论。

一、从历史文化线索看,可信程度较高

资料表明,很多古人、名人出生、活动在荆山。如《史记·封禅纪》:“黄帝采首山铜,荆山下铸成鼎”;《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子革答楚灵王问:“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据考证,“荆山”地名源自《尚书·禹贡》,《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禹贡》是其中重要的一篇,它记载了大禹时期的事情。《禹贡》800多个字中曾有四次提到荆山,说明大禹时期的荆山已被列为名山。

新世纪以来,国家着眼文化建设,发展旅游经济,“荆山作为楚国源头”的历史人文价值倍增。一时间内,全国多处荆山介入纷争,交锋激烈。2009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名专家学者汇集保康,经过认真考察和深入研讨,专家认为,荆山和沮水是早期楚国地望的标志性参考点,由此论证:湖北省保康县重阳就是楚国的发源地。保康地处荆山內麓,境内沮水蜿蜒流长,这片土地既然是楚国的发源地,在此之前也必然是人类的渊薮地。由此向前推溯,就可能抵达五帝时代。

马良镇汪青祥自幼酷爱地理文化,并在前清遗老的指导下,潜心研读相关史书,惊奇发现荆山腹地尤其保康境内众多的山川、河流地名与《史记》、《山海经》等古籍资料记载的三皇五帝活动背景相吻合。钻研愈深,意志愈坚,汪清祥干脆辞去工作,在回乡经商中积极作文化调查。二十多年来,他坚持自费研究保康历史文化,经常跋山涉水进行田野调查,栉风沐雨进行文化考察,对荆山史前文化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也得到了县领导和歇马、马良、两峪、店垭等乡镇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在他的感召下,县史志办退休干部杨选成也积极参与,先后整理、撰写和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和文史资料,引起了原湖北省政协主席、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主席王生铁同志的关注和重视。自2013年以来,王主席先后委派专家队伍三次深入荆山考察史前文化;2015年11月,王主席亲自率由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硕,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员、国家考古领队、省文博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朱俊英等重量级人物组建的专家队伍,再次深入荆山实地考察。全程考察十余天,其中围绕保康县的城关、马良、两峪、店垭、歇马等地,重点勘察遗物、遗址和遗迹6天,会议研讨两天,初步认为:保康是早期楚国发源地,也是史前文化富集地。

二、从氏族部落渊源看,谱系脉络清晰

追寻中华上古文明,三皇五帝是其中最灿烂辉煌、也最亟待破译的密码。三皇,历来说法不一,百度百科中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而荆山民间认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其中,天皇是伏羲,亦称魁宝、金天氏、大嗥等;地皇是黄沮,亦称少典、天宝君、元始天尊、天吴、天昊、水伯,即黄帝、炎帝先祖;人皇是女娲,亦称凤翔、大宝、金陈。至于五帝,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其实,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但近现代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证明三皇五帝的历史时期确实存在。

据说,黄帝约生活在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研究认为,人类历史在荆山曾经主要存在盘古、定光(又称黄耄)两大氏族部落,其中伏羲氏西陵母是盘古部落的后人,炎帝和黄帝是定光等部落的后人。两部落共同并存,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部落间互相联姻。炎帝和黄帝两兄弟娶郦连氏和伏羲氏西陵母两异性姐妹为妻。到黄帝时,两部落深度融合,成为华夏先祖。黄帝之后,其儿子玄嚣(又称青阳、文殊)接位,该时代出现仓颉造字,开始萌现文明的曙光。很多史书记载,玄嚣在位时,因潜心造字而荒芜朝政,出现了“共工霸九州”的历史,引发炎帝(共八代炎帝,第一代为神农、伊耆氏、烈山氏、魁槐、石年、太子、太岁、东君、太上老君、常覆、武圣、关圣帝君、连山氏、鳌广、李老君、傀氏)后裔共工与玄嚣之侄颛顼争夺帝位,虽未果但导致共工失败被贬。其后,玄嚣后人有白帝高喾、尧帝等延续,白帝和尧帝是殷商、周朝等宗室王朝的先祖;而颛顼的后人有舜帝、大禹等延续,可以认为是奴隶社会的结束。舜帝、大禹是后来楚、秦等诸侯王国的先祖。

由此可见,从氏族部落渊源看,“黄帝”在荆山谱系脉络清晰。

三、从典籍文献资料看,记载非常明确

《五帝本纪》载:“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意思说,黄帝被诸侯尊奉做天子,取代神农氏后,天下有不归属的,就前去征讨,平定之后再离开,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在哪个地方安宁地居住过。在历史文化研究中,专家公认,楚人一直奉祝融为始祖,而祝融部族是炎黄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部族可能随着炎黄联盟征伐而不断迁移。

当时,荆山地域乃至江汉流域生活着相当多的土著民族,如三苗、庸、巴、陆浑、百濮等。在当时条件下,征伐势必旷日持久,祝融部族作为炎黄联盟的主力军,可能被留下来收拾残局或巩固局势,就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融合,最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所以,现在的湖北被成为荆楚大地,《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这句话潜藏着两个信息,一是当时“荆楚”已经联称,二是也从时间上表明荆在前、楚在后,或者说荆为主、楚为次。直白地说,“荆”的历史早于“楚”,在当时的影响力也远远大于“楚”。

除了历史上的大事件外,关于“黄帝与荆山”、“黄帝与楚”的记载也零星散落在很多的典籍册页中。《史记·封禅纪》记:“黄帝采首山铜,荆山下铸成鼎。”这个记载表明了黄帝在荆山铸鼎的事实。《钢鉴》引《周书·文选·张华答应昭》记:“盖楚,黄帝之作”;《帝王本纪》记载:“黄帝建楚砠”。同时,《说文》、《钢鉴》、《山海经》、《论语》、《诗经》、《左传》、《国语》、《山海经》、《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帝王世纪》、《四书》、《水经注》、《黑暗传》、《辞海》、《地理志》以及部分比较实在的地方志等,均有“黄帝在荆山”的文字记载,在此不一一列举。

四、从地理遗址遗存看,值得深入考证

荆山森林茂密,植物果实丰富、气候变化温和,从地理和物质条件方面适宜古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根据多方面掌握的情况,有关盘古、伏羲、女娲等神话故事和炎帝、黄帝、嫘祖、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三皇五帝以及周公、卞和、彭祖、鬼谷子、姜子牙等名人出生活动在荆山的神奇传说,为深入发掘史前文化提供了线索。

专家考察发现,仅保康范围内,祭祀三皇五帝等先辈名人的寺、庙、祠、庵、宫、所、堂、台、洞和墓、碑、等各类文化遗存、遗迹星罗棋布,至今遗存有“神农(神农架、神农河、神农溪、神农村、神农观、炎城湾)”、“夏禹河”、“轩辕山”、“轩辕丘”、“黄龙观(黄帝称黄龙)”、“子孙沟”、“王子山”、“猿翼沟”、“西陵”、“夷陵”等众多地名与史前文化关联性强,且有当地传说印证。汪清祥在马良重阳调查“古阳城”时听说,大约在2002年,当地村民余世敏在打柴时,无意中发现一鼎,现存放在襄阳市博物馆中。鼎重39斤,鼎纹是蟠虺纹。初步怀疑该鼎可能是秦始皇迁都取九鼎时所丢掉的那一尊鼎,但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皇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里,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和呼唤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综上所述,“黄帝在荆山”的说法存在合理性,历史脉络很清晰,且有说服力,史书也有记载可查、有遗存遗址可证,建议从更高层面关注和着力,进一步深入探索求证。

(作者系保康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保康早期楚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心常务副主任)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