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市临潼区历史沿革

2019-12-22 22:01:1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地名由来

  临潼区历史渊源深厚,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因城东有临河,西有潼河,故名临潼。《临潼县志》说:“祥符改名,以临、潼二水环县左右故名临潼”。临潼区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避玉清昭应宫名,将唐时的昭应县改称临潼。临潼之称是因其城东、西有临、潼二河围绕而得名。 

  建置沿革

  元代初将栎阳并入临潼后,南北成为一县,由于在此以前南北分治,为避免混淆,在追述元代以前建置沿革时,采用南北分述方式。

  宋代以前南北分治

  一、渭河南部分

  临潼渭河以南,相传上古女娲氏继兴于此。

  商为丽国,周为骊戎国,相继于今临潼县城东24里戏水之西设丽城(商)、骊戎城(周)。

  秦代,临潼属内史。秦始皇曾在芷阳宫附近设芷阳县(约在今韩峪油王村年),秦王政(秦始皇年)十六年(前231年)在戏水之西设郦邑,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徙3万家于此,遂改为郦县。

  西汉高祖十年(前197年)于今县城东18里设新丰县,并将芷阳改为霸陵县,均属京兆尹管辖。

  东汉灵帝末年(189年),曾在新丰侨设阴盘县。

  三国曹魏时改霸陵为霸城。

  西晋时始分新丰地实设阴盘,属京兆郡。

  北周时,霸城、阴盘同时撤销。

  唐代垂拱二年(686年)改新丰为庆山,天授二年(691年)又于零口设鸿门县(分庆山与渭南县地年)并设鸿州,辖庆山、渭南、栎阳、鸿门、高陵五县,大足元年(701年)鸿门、鸿州并废,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庆山为新丰。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于骊山下华清宫北(今县城处),分新丰、万年县地设会昌县,天宝七年(748年)改会昌为昭应县,并撤销新丰并入昭应。

  北宋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改昭应为临潼。

  唐至北宋,临潼区渭河南部均属京兆府。

  二、渭河以北部分

  渭河以北地区,春秋时晋设栎邑,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秦夺晋地,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筑栎阳城(其址在今县城北70里武屯附近),自雍(今凤翔县)迁都于栎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将都迁至咸阳,改栎阳为县。

  秦代,栎阳归属内史。

  秦汉之际,项羽封司马欣为塞王,曾以栎阳为都。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镇抚关外父老,还归都栎阳”(《史记·高帝记》)。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迁都长安,置栎阳为县,高祖十年(前197年),刘邦葬父于栎阳城北,称其陵为万年陵,即在栎阳城中设万年县以奉陵寝。

  新莽元年(9年)改栎阳、万年二县为师亭、异赤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25年)撤销,复设万年县。将原栎阳并入万年,城址仍在原栎阳。

  两汉时期,栎阳、万年均归属左冯翊。

  三国曹魏及两晋均属京兆郡。

  南北朝时又属左冯翊。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和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先后分万年地设鄣县(址在今交口镇)和广阳县(址在今栎阳镇)。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撤销万年县并入广阳,同时将广阳县治移至旧万年(其址古栎阳,今武屯)。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广阳县又改为万年,归属京兆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将万年又改为栎阳,将县治迁至今栎阳镇处。同时分地设平陵县,武德二年(619年)改平陵县为粟邑县(其址在今康桥乡粟邑庙年),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撤销粟邑县并入栎阳。这一时期,栎阳为雍州所辖,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设鸿州后,栎阳归属鸿州,大足元年(701年)鸿州撤销后,栎阳改属华州。

  五代时期经北宋至金,栎阳又归属京兆府。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始将栎阳县撤销并入临潼,栎阳遂降为镇。 

  元代以后南北合一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栎阳并入临潼后,临潼南北成为一县,属奉元路所辖。

  明、清时期,均属西安府。

  中华民国初年属于关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临潼为省直辖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陕西省行政督察区第十区(咸阳)。

  1949年5月,临潼解放,归属渭南军分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0年进行整编,临潼归属渭南专区,1956年改为省辖,1958年本县划归西安市,1961年复归渭南专区。

  1983年10月1日,归属西安市至今。

  1997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潼县,设立西安市临潼区,区政府驻骊山镇。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