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压舱石” 萧县百万亩农田麦苗青青沃野绿

2023-05-11 18:29:14 来源:人民网 作者:侯显华 责任编辑:明晓 字号:T|T

  2022年,萧县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小麦、玉米两大主粮作物单产、总产、效益、优质率四创历史新高,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九”连丰。

  优质小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时至立夏,萧县杨楼镇紫琪家庭农场1600多亩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基地内,小麦已经进入了拔节期,麦苗抽穗扬花,麦粒逐渐饱满成型,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当地的农技部门正在组织对这里的麦子进行统一喷防。家庭农场负责人马会敏两年前开始种植优质专用小麦,现在已经尝到了甜头。

  “目前,萧县有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基地万亩示范片8个,订单生产面积77万亩,整建制推进乡镇4个,增加了农民收入。”萧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欧阳宁说起优质粮食生产语气中充满自豪。

  有机土壤拉动耕地地力提升

  在安徽胜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工作人员正将从农户收来的畜禽粪便、人粪尿、秸秆、尾菜等统一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

  “通过集中堆沤、生物菌发酵,将这些废弃物转变为合格的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就近返还农田,培肥地力,实现了循环利用。”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王建在介绍培肥地力时这样说。

  同时,萧县还大力推广科学施肥、节肥减肥、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是萧县实现耕地地力综合提升一大重要举措。化肥利用率达到41.5%,农药使用量与2021年使用量相比减少0.55%,持续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防灾减灾确保粮食丰产增收

  立夏时节,生机盎然。走进萧县杨楼镇廷社区新康源种养殖合作社2150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一块块整齐的麦田格外吸睛,绿油油的麦苗像一张绿色的地毯,铺满了整个农田,微风吹过,绿波荡漾,甚是喜人。

  为确保粮食丰产、农民增收,该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小麦“把脉问诊”。“近期天气气温变化大,也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强田间管护才能确保稳产增收,我们将及时转发重要天气变化信息,提醒群众及早做好灾害天气防范,针对小麦苗情长势特点提前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正在田间检查小麦长势的杨楼镇农技站负责人说。

  萧县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经过努力,2023年争取县级财政配套402万元用于小麦赤霉病防治。制定省、市、县级小麦赤霉病防治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将各级资金细化分配至各乡镇、街道,做好监督、指导,切实提升了小麦赤霉病防治资金使用效率。

  副县长李红玲在介绍农田水利建设时说,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0.5万亩。萧县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项目入选全国“2022民生示范工程”案例。农田水利建设经验受到省政府负责同志批示肯定,在全省“两强一增”调度会和省委省政府农田水利暨防汛抗旱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改革创新,保障粮食生产稳增不减

  创新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和农民收入稳增不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萧县已走在了全省先进行列。截至2022年底,全县已有249个行政村实施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0万亩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4亿元,50万元以上强村达到109个,其中100万元以上村达到41个,253个村村均经营性收入达到55.38万元。

  大力实施农业“两强一增”行动。2022年招募58名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培育高素质农民550人,组织242名包村联户农技指导员,遴选1452家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开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紧紧围绕农机研制补短板,经过多方努力,帮助安徽久力研制的两款大豆玉米带状套播机实现量产,并纳入省农机购置补贴新产品试点。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侯显华)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