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2017-09-20 08:00:00 来源:博野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当地流传的剧种有丝弦、拉拉调、评剧、河北梆子、歌剧等,大部系村民筹款,冬闲排练,逢年过节或庙会时演出。抗战时期话剧流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喜庆翻身,各剧种一度出现繁荣景象,全县80多个村庄剧团活跃起来。后因搞“大跃进”农民日夜在田间战,既没精力,又没时间排练文艺节目,绝大多数剧团都停止了活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村又组建剧团大演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样板戏一度停演,剧团又沉默下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好转,剧团再度恢复。

河北梆子

明嘉靖年间传入博野,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传统节目有《蝴蝶杯》、《秦香莲》、《大登殿》、《三娘教子》、《打金枝》等。新中国成立后屯庄、白塔、淮南、胡庄等村组织起梆子剧团,除演唱传统节目外,还演唱现代戏《血泪仇》、《骨肉亲》等。

丝弦

乾隆四十六年(1881年)丝弦传入博野以来,解村、解营、西杜村、大西章等很快组织起戏班。传统节目有《调寇》、《杨二舍化缘》、《张九成私访》等。尤以解村、解营办的最后,除在本县演唱外,还到蠡县、安平、清苑等县演唱。白庄的丝弦剧团,在白更团长的带领下,曾在石家庄登台上演。受到群众热烈欢迎。1964年国务院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题词:“推陈出新,继承祖国优秀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此剧种曾向专业剧团输送过大批人才。

拉拉调(亦称哈哈腔)

明末清初一齐人庸工东王各庄夏家,和该村纪小枪、夏光勺等人将“四平调”和“梆子调”揉和提炼成半唱半念得曲调,取名“拉拉调”。是为我国拉拉调剧种的创始。因道白清楚,唱词易懂,颇受群众欢迎,很快流传到全县。传统节目有《小王打鸟》、《李香莲卖画》、《王定保惜当》等,在抗日战争时期还上演了《血泪仇》等戏。

评剧

50年代本县农村剧团开始演唱,当地叫“蹦蹦儿”,歌词通俗易懂,唱腔委婉高亢。最有名的村剧团有:东墟、套里、夹河、北两合程十几个评剧团。其剧目有《茶瓶计》、《陈妙常》、《张羽煮海》等,并演唱了现代剧目《夺印》、《刘巧儿》、《小女婿》等。1979年县城里评剧团,由著名评剧演员艾莲如任导演兼业务团长,主要演员有李金荣、王青莲,主要节目有《李三娘打水》、《墙头记》、《刘公案》等。1985年解散。

京剧

本县农村剧团原没有专唱京剧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样板戏”的推出,方有村剧团演唱,当时较好的剧团有城东、淤堤、西杜村等。

歌剧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人们多利用歌剧抨击、揭露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配合当时的中心工作。演出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王秀鸾》、《小放牛》、《白毛女》、《刘胡兰》等。宋村剧团的《白毛女》、《刘胡兰》在潴龙河两岸享有盛名。

话剧

抗日战争时期,为扩大宣传效果,机关学校演出话剧。1941年县由短期文艺训练班选拔文艺骨干共40多人组成《平原剧社》,编导了不少剧目,其中著名话剧《暴风雨之夜》揭露了敌人的残暴,激发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志,很受群众欢迎。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