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和村——集繁会多的千年古镇

2013-09-06 16:05:24 来源:上党新闻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长治城南,淘清河畔,在潞泽古官道中段,有一块地风光旖旎的冲积小平原,平原正中就是被人们称为集市繁、庙会多、穷不攥、“一个月就把仨会赶”的东和村。
    东和,曾名“东湖”、“景家庄”、“芙蓉镇”。远古时,因淘清、八谏、北丹、南黎、雄山五大水系汇此成湖,后水退建村,故名“东湖”。最早是一景姓人在此定居,唐初,景氏在街心盖起一座“景家庙”,即将村名改为“景家庄”。从环境看,鉴于此地水绕村转,泽滩遍布,荷塘植藕,芙蓉怒放,人们又给了村子一个美称“芙蓉镇”。后来随着和姓人家的逐渐增多,人们遂取“五水之和”、“天人合一”、“和谐相处”之意,将周围五个村庄分别叫做东和、南和、西和、北和、中和。
    东和,成村久远,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是炎帝悉五谷、教农耕、兴稼穑之处,相传潞麻就是炎帝的原妃娘娘在此地发现培育的。因地肥水丰草盛,最适宜养殖穑稼,清《潞安府志》记,此地自古“勤农织之事,业寡桑柘,而富麻苎”。小麦玉米,质量上乘;桑麻生产,久负盛名;皮毛加工,经久不衰;蔬菜种植,形成基地。这里生产的潞麻,杆高皮长,洁白细软,柔韧耐磨,既可纺绳织网,又能织造绸缎,用潞麻和蚕丝织成的潞绸,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明清时除“贡篚互市外”,还“转输于省直,流衍于外夷”。这里的皮毛制品,质优价廉,畅销口外。早在唐朝永庆年间,就以擀制毛毡、加工皮革、生产毡帽而声名远扬,几乎家家开作坊、户户做毡帽,经营皮毛之品的店铺多达三百余家。“东和街,三里长,家家都开毡帽行”的民谣就是最得力的见证。尤其是清同治年间,有回民从河南、四川等地迁入东和之后,西北回民加工皮毛的先进技术工艺,迅速传开,毡帽、皮衣、皮裤、毛毡等皮毛产品更受西北、东北等外地客商青睐。所以东和又被人们冠以“帽东和”之称。明清时,东和村乃长治八大集镇之一,一年五大庙会,平常双日逢集,商铺林立,地摊遍布,麻行、烟行、皮行、粮行、盐店、布店、车马店、油坊、染坊、酒坊、醋坊、当铺、铁货铺、杂货铺等,遍布大街小巷,仅远近驰名的大商行就有魁盛恒丝绸店、祥泰昌花布店、长德堂大药房、同义麻行客栈、三盛成当铺等数十家,方圆十里八乡的农产品大都在此集中交易。
    明清时,东和是一个城堡式的村庄房屋密集,四门皆全,街巷规整,横平竖直,更有宽丈二、高丈八的高墙将整个村围了个严严实实。村中二十四座寺庙,寺对寺,庙对庙,千佛阁对玉皇观,炎帝庙对龙王阁,祖师阁对三皇庙,慈云寺对药王阁,观音堂对刘备庙,关公庙对张飞庙,水母殿对陈家庙,而且每座寺庙前都有戏台,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四座大庙前,均建有阁楼式的山门,亦即村之四门也。慈云寺,又名西林寺,创建于明嘉靖年间。此寺占地十亩,山门为四眼阁楼,高二十米,门洞宽四米,高五米,东门洞上方嵌“东和镇”石匾,南北门洞上方分别嵌“慈云寺”、“西林寺”砖额,穿过阁楼,即是戏台,戏台左边有三是六级石梯可通阁顶,阁顶有四合小院,东南西北各有房屋三间,四周有回廊花墙。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座西朝东,面阔五间,四根粗大笔直的木柱撑起深邃的翹角出檐,四个精雕细刻的石础六十四幅图案各不相同,五组高大紧凑龙头斗栱,榫卯相扣,栩栩如生。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的铸铁贴金佛像,殿前两株虬枝古柏更显得古刹的肃穆庄严。殿后还有佛事院、僧生院和佛塔等建筑,现在尚存《修道塔铭》残碑一块。九龙宫,亦名玉皇观,俗称玉帝“行宫”,初创于宋,明清两次修葺。上下两院,骑门楼戏台,正殿五间,内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和天宫诸路神仙,门口置石鼓石礅,另外东西还有各有配殿两间、回廊七间。东配殿塑十八罗汉,西配殿塑飞天仕女。综观整座行宫,宋瓦明梁清石雕,尤其是梁枋间的精美的木雕饰件,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崇庆寺,创修年代不详,原为佛教寺院,后改为唐王庙,清嘉庆十五年重建,是供奉唐王李隆基的宗庙。殿门两边塑有木雕“小鬼”,小鬼脚下同门里的一块踏板相连,如进殿烧香的人不小心踩到踏板之上,俩小鬼便立即涌来俯身搂抱,将人吓个半死。传说庙里藏有一幅绫绸装裱的水陆画像,颜色的变化可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崇庆寺的山门即风水龙王阁,也乃村之东门,阁楼上建一四角亭,琉璃脊瓦,飞檐高挑。人们说阁下埋有避水珠,故无论淘清河发多大的洪水,只能漫到阁楼外而进不了村,实乃此处地势高、排水畅也。同样,这里的民居建筑也很有特色,长街两边,楼房幢幢,店铺整齐,四梁八柱,都有出厦,阔门大窗,雕饰精美,既有北方民居的高大宽敞特点,又有江南民居的精致秀美风格。
    古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水灵秀之气,必有非常之才钟毓其间”。社会文明是人类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创造的。据志书文献记载和世代相传,数千年来,这里曾经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和社会贤达,他们是民族的精英、社会的脊梁、东和的骄傲。村中现有一通明代石碑,上刻:“钦命:勑山西潞州民李鸾。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粟六千石,以助赈济,及焚券约,以恩乡里,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遣人赉勑旌尔之义,赐以羊酒。仍免本户杂派差役,尚允忠厚,表励乡俗,同副褒嘉之义。钦哉!故勑。正统三年六月十六日”。此乃大旱之灾年,村民李鸾捐粟赈济肌民,被朝廷旌表的实证,虽然算不上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但其仁德慈善之义举也值得累世仰敬。特别是近代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又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英烈、才俊、模范,他们有的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杀敌,浴血奋战,贡献了宝贵的生命,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平凡岗位,踏实苦干,奋力拼搏,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为建设小康、实现“中国梦”,大胆创新,开拓奋进,成了改革开放的杰出弄潮儿。和永胜是东和村最早的中共地下党员,1955年授于上少校军衔,1957年荣获国家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和毓祥,早年参加革命,历任牺盟会特派员、太南游击队大队长、太岳新华制药厂厂长、省机械工业厅副厅长。张青,14岁投身抗日救亡斗争,担任儿童团团长、青救会除奸部部长,抗大毕业后,调任晋冀鲁豫边区公安总局科员、温县公安局副局长,荣获“模范公安战士”嘉奖。建国后先后担任武涉、原阳县县长、洛阳第一拖拉机长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洛阳工学院副书记、鹤壁市市长、政协主席。和长林高中毕业考入空军学院,毕业后调入民航总局任机长,1983年5月4日在沈阳飞往上海的航班途中,遇歹徒劫机,他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地制服了歹徒,保证了飞机和旅客的安全,荣立特等功。李安平一个普通农民从一个小加油站起步,创办了集经营石油产品、绿色食品、生态制药、旅游开发为一体的上市公司,闯进了全国五百强行列,成为当代晋商的佼佼者。
    长期以来,东和这方土地,文明荟萃,汉回团结,邻里和谐;尊儒重道,信佛敬祖,耕读传家;民风淳朴,乡俗多样,文化多元。早在清初,村里就在炎帝观南院创办了启蒙私塾——社学书院,在会馆院设置了儒学藏书楼,辛亥革命后,又开办了“女子学堂”,并在西门口慈云寺创办高等国民小学,聘请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和秉清 为校长。1949年,成了晋东南专区有名的长治县第三完小。新中国建立之后东和的学校教育迅速发展壮大,1964年办起了农业中学,1975年开始招收高中生入学,1996年创办了全县最早的全日制私立幼儿园,2000年新建了振东中学。近五十年来,东和村已经有五百多名大专毕业生走向了全国各地。

    当今的东和,天时地利人和顺,家兴村兴事业兴。田野上,大棚排排,粮菜茂盛;村子里,楼房幢幢,街巷整洁;广场上,歌舞翩翩,人声鼎沸;市场里,熙熙攘攘,交易繁忙。这个古老的集镇处处呈现出一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机盎然的兴旺景象。

(来源:上党新闻网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