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二)

2014-10-11 17:22:44 来源:上党新闻网 作者:长治魅丽文化丛书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大禹治水十三年,行遍九州山川,足迹多次履及上党地区。
  战国地理文献《禹贡》载禹为导水,曾经过“壶口、雷首,至于大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大岳即太岳山,上党境内有其余脉,析城、王屋二山在晋城市阳城县境内,太行山南段在上党境内。因此,上党地区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禹的动人传说和“禹迹”。
  平顺奥治村西有错錾沟,相传为大禹治水的一处遗址。《潞安府志·卷四》:“土人传鲧治水欲浚漳河南流,凿山势逆水不能下,被殛;禹乃改渠东流,始通。凿痕今存”。据说古时候,漳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舜派鲧来治理浊漳河。鲧盲目在奥治村西的石山上向南挖渠开沟,费了好多年才挖通,由于南面比北面还高,水还是流不出去。舜大怒,把鲧召回问罪,又派其子禹承父业继续治理浊漳河。禹详察地势,后决定因势利导向东引水,带领民众凿石排滩疏通河道。经过几个寒暑的苦干,漳水顺流东下,水灾平息了,禹又去别的地方治水。人们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治水的难艰,从此把奥治村西鲧带人错开的沟渠叫“错凿(錾)沟”,把禹住过的山凹叫“禹旮旯”。禹告别了百姓,向西南而去,途经三池南里(今河东、南社、西社一带),看到这里百姓没有水吃,就住下来勘察地形找到了一个有地下水的山沟,百姓在禹指点下终于“穿井得泉”。人们给这口泉水井起名“大禹泉”,又在大禹泉附近盖起了“禹王庙”。《潞安府志·卷四》:“大禹山在(潞城)县南十里,高八百九十三丈,北连卢山,南连长治百谷山,上建庙。……相传大禹经此,相地穿井得泉焉”。潞城大禹山,因以名山;山腰有洞,山巅有石砌大禹庙三间。
  《泽州府志·卷十三·古迹·凤台县》:“邑(今晋城市)东南二十五里太行山北有龙门峡,传为禹所凿,盖丹水所出之地”。
  祭祀大禹的古祠庙,在上党地区也分布众多,《潞安府志》中多有记载:潞城县“禹王庙,旧在县南大禹山,今移城内。春秋二仲有司致祭”。屯留县“禹王庙,在北三十里浮山巅。一在南十五里李坊村”。长治县“大禹庙在东十里壶口山之西,宋咸平中重修”。壶关县“大禹庙在辛村,元延佑六年建”。平顺县“大禹庙三:一在侯壁,一在三池北,一在东禅南”。平顺县现存的还有北社乡北社村大禹庙、西青北村禹王庙;阳高乡奥治村禹王庙、 源头村北大禹庙、后壁村东北禹王垴上禹王庙、任家庄东北禹王庙等。
  相传,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上党西边的晋南地区,有关其神话传说上党地区也流传不少。中条山主峰历山,居于沁水、阳城、垣曲、翼城交界处,山顶上修有舜王庙,传说是大舜耕治活动的地方,所以又叫舜王坪,山腰东南有一天然溶洞,传说是舜王拘圈有罪动物的处所。当然,实地考古发掘表明,这一带为下川细石器文化遗址,其时代远远早于尧、舜活动的时代。

(来源:上党新闻网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