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都文化之旅——一座百根青石巨柱撑起来的天齐古庙

2015-04-01 15:25:46 来源:上党新闻网 作者:长治县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31.jpg

青石柱上的文字和图案
32.jpg

南董村天齐庙现存正殿
33.jpg

天齐庙青石巨柱
34.jpg

南董老街
35.jpg

青石柱上的文字和图案

 

    如此规模宏大的天齐庙,用如此之多的雕花青石大柱,在我国的庙宇建筑中十分罕见!
  潞州城南,五龙山下,有一个名叫南董的大村。该村形成于汉,兴盛于唐,历史上店铺林立,商贸发达,重文兴教,人才辈出。据清乾隆版《长治县志》记载,南董历朝历代,既设过镇,又称为堡,是长治县六堡十五镇之一。自古即“国家之重镇”、“乃昔时全胜之地也”。
  南董村古名来董。东汉末年,董卓乱朝,群雄逐鹿。王允用美人离间之计,挑唆董卓与其部将、义子吕布不和,被吕布与李肃刺杀。后来,董卓的后裔来到此地落籍,故称来董。西燕慕容永时,该村背靠的五龙山,有五色云团现,俱呈龙形,遂立庙祀之。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派尉迟恭督工重葺五龙庙。为了加强对五龙庙的管理,当时确定,由山下北、中、南三镇总董一切事务,周围二十八村轮年随班执事。人们遂将北董、苏店、来董三镇称为北董、中董、南董。从清康熙辛未年至今,南董村先后出土了七块隋、唐、五代时的董氏墓志铭,这些墓志铭明确记载着,墓主人均是春秋董狐、西汉董贤、东汉董卓之后裔。魏晋之后,因官居上党,落籍于此,安葬于此。
  历史上的南董村,城堡高大坚固,周长四里,有九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都筑有城楼,村中庵观寺庙齐全。从五龙山上俯瞰南董村,其形状犹如一个巨大的神龟卧在开阔的原野之上。南城门口隔路建有阎王庙,如神龟之尾;东南、西南的奶奶庙、牛王庙,如神龟之两个后爪;北城门口隔路建有天齐庙,如神龟之头;西北、东北的三义庙、二仙庙,如神龟之两个前爪;村中央一进三院的关帝大庙,前院是商品交易集散场所,中院建有大戏楼,后院为关帝正殿,矗立在神龟之背上。
  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由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风调雨顺,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子弟热衷科举及第。为了倡导“风俗以相观而善”,“人文以相契而兴”的乡风民俗,南董村还扩修了文庙,并将本村的邑庠生、郡庠生、太学生、举人、官宦、耆宾等136人的名字一一刻于文会题名碑之上,以“彰人才之盛”。但在南董村的所有庙宇中,要说规模宏大、建筑独特、工艺精湛,当数北门外的天齐庙了。
  天齐庙,亦称东岳庙,是专门供奉东岳大帝的神庙。东岳大帝是道教敬奉的山神、阴间统治神,也是汉传佛教奉祀的二十四天护法神之一。又称泰山神、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宫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传说中的东岳大帝的身世来历,众说纷纭。有太昊说,有金虹氏说,有盘古化身说,有黄飞虎说。道经《洞渊集》云:“太昊为青帝,治东岱,主万物发生。”《神异经》称:“昔盘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轮王。金轮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弥轮仙女。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即东岳帝也。”《述异记》言:“昔盘古氏之死,头为四岳,目为日月,《五运历年记》也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封神演义》中写到,商朝末年,纣王受妲己蛊惑,荒淫残暴,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连黄飞虎的妻子也不放过。黄飞虎之妻为保贞节自杀身亡。黄飞虎的妹妹是纣王的妃子,在痛斥纣王之后被摔下摘星楼而亡。黄飞虎身负家仇,和老父、二弟、三子、四友带一千家将反出五关,投奔周武王,被封为开国武成王,一起讨伐昏庸暴虐的纣王。在兴周灭商的战争中,黄飞虎战死于渑池 (今河南省渑池县)。周武王评价黄飞虎“威行天下,义重四方,施恩积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登封神台持封神榜封神,特封黄飞虎为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人间吉凶祸福。
  自战国至汉代,泰山始终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由于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掌握人们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贵贱和官职,并由此延伸出的几项具体职能是:新旧相代,固国安民;延年益寿,长命成仙;福禄官职,贵贱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统。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泰山神被封为天齐王,送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被加封为天齐仁圣王,所以后世亦将专为泰山神修建的神庙称为天齐庙。
  南董村的天齐庙,始创于唐开元年间,明嘉靖十六年重新扩葺,座北朝南,一进大院,南北长、东西宽各四十余米。迎面高台之上的天齐王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六椽,歇山重檐,翘角凌空,雄伟壮观。大殿内雕梁画栋,八架巨型横梁,直径粗六十多厘米,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讲,每根横梁之上,可以面对面地坐四个人打扑克。大殿的整个屋面和深邃的出檐,由二十四根青石巨柱撑起。石柱呈四方形,通高五米,下置八十厘米高、边长五十厘米的青石浮雕须弥柱础。石柱和柱础的四个面上均有线刻的腾龙、祥云、潮水、蔓枝图案。大殿的后墙、东西山墙,由青砖砌起,但只起挡风防寒之作用,没有承重之功能。大殿前檐之下,没有砖墙,全装的是木雕隔扇。雕工精细,用料考究,图案独特。殿中神台之上,东岳大帝的神像,威武高大,栩栩传神。可惜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里将整座大殿拆掉顶盖,扳倒石柱,垒起前墙,改建成粮食仓库。大梁被锯断挪作它用,石柱被埋于院中地面之下,构建全被毁坏,柱础四处散落。现今仍有一个柱础埋在庙外的人行道上,表面露出地面,雕刻的图案已模糊不清。大殿的东西各有角殿三间,东角殿为阎罗殿,供奉着十殿阎罗,西角殿为灵官殿,供奉着护法神王灵官。东西角殿的出檐下,各有两根方形青石方柱,四面分段雕刻着人物、云龙、水纹、缠枝、蔓草、花卉和掌管七十二司的司长、判官等八十四位神灵的姓名及分管事项。现存的东角殿出檐下的一根青石方柱的四面,除分段雕刻着人物造型外,还标明人物姓名及其所掌管的司名,从上至下依次为“元洲勾判官管天下瘟病,保州会判官管天下歌唱,耿州张判官管天下蚕桑,荆州曾判官管天下除尘司,苍州侯判官管天下山神,田州许判官管天下修膳司,蒲州关大王管天下基意司,磁州崔府君管天下总司,嵩里山相公管天下朝服司,渭州解判官管天下小鬼冤司,亳州柴判官管天下财帛,隆州汤判官管天下生死司,竜州张判官管天下贵贱司,定州杜判官管天下水路司,沁洲原判官管天下贫寒,汴京包公天下速报,芦州廖太尉兼取命,潞州左判官管天下雷布,滁州南判官管卯生司,汝州何判官管天下柴米司,祁州陈判官兼天下打胎气司,预州郜判官兼修天下庙宇司,異州薛判官兼天下善恶”。此仅二十三位执司之名,按照东岳大帝的七十二司八十四位神灵的办事机构建制,这样的名录还应该有六十一个。也就是说,如此的青石方柱起码还应有三根,只是如今下落不明。
  南董村天齐庙中,另建有东西廊房各七间。目前虽墙体倾斜、栋折榱崩,岌岌可危,但所有梁柱依旧,西北三间的屋面仍然为原来的双扣筒瓦,其余的廊檐下虽拆去了木隔扇、加垒了砖墙,但结构基本没变。这十四间东西廊房也是全由青石大柱撑起,共用石柱四十八根,檐下的前柱为圆柱形,直径约四十厘米,柱面上刻有直上直下的凹槽十道,这也是一种简单的雕饰作法。支撑梁圆架的石柱为方形,三面有线刻雕饰,图案为神仙、人物活动场景和云龙潮水纹饰,分段成幅,内容各异,有的石柱上还刻着时间与捐石柱的街道名和人名。如东廊房的一根石柱上就清楚地刻着 “嘉靖十六年八月初七日南董村南街捐石柱一根”的字样。按天齐庙之建筑规格,这东西廊房,就是七十二司之办公场所。据道教的有关规定,七十二司﹙也有说七十六司的﹚的具体司名为:“教签押司、生死司、生死勾押推勘司、修功德司、看经司、注生贵贱司、三月长斋司、勾生死司、取人司、掠剩财物司、增福延寿司、职司、追取罪人照证司、词状司、曹吏司、行瘟疫司、飞禽司、山林鬼神司、宿也疾病司、畜生司、水府司、地狱司、十五种善生司、十五种恶死司、无主孤魂司、行雨地分司、风伯司、较量司、堕胎落子司、阴谋司、欺昧司、僧道司、城隍司、贼盗司、山神司、土地司、精怪司、魍魉司、门神司、枉死司、索命司、推勘司、行污司、放生司、杀生司、施箹司、善报司、恶报司、忠孝司、忤逆司、所生贵贱司、注福司、胎生司、卵生司、湿生司、化生司、水族司、长寿司、促寿司、催行司、黄病司、毒箹司、积财司、还魂司、见报司、正直司、子孙司、引路司、磨勘司、都察司、苦楚司﹙七十六司另加举意司、悯众司、速报司、真土地司﹚。
  如此规模宏大的天齐庙,用如此之多的雕花青石大柱,在我国的庙宇建筑中是分罕见。我国传统的庙宇建筑,所用巨柱,基本是两种,一是圆木柱,二是砂石柱,佛教寺院一般以圆木柱为主,彩绘金装,道教庙宇一般以砂石柱为主,雕饰精细。除柱础多用青石雕成外,一般很少使用青石柱。但为何南董村天齐庙却全部使用青石巨柱呢?这可能与村子紧靠五龙山有关。因五龙山整座山体均系石灰岩地貌,就地取材,加工方便,运输方便。
  面对如今满目疮痍的南董天齐庙,抚摸着一根根精美的青石巨柱,我们仿佛看到了南董村昔日的辉煌。“金北董,银苏店,南董金砖垒猪圈”的民谣也再次浮上了脑际。南董村往日的富足与兴旺,也与天齐庙、五龙庙、关帝庙等诸多神庙有关,尤其是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的诞辰之日,天齐庙举办敬神庙会,各地的善男信女纷纷来此焚香祭拜,盛况空前。此外,农历二月初八的关帝庙庙会、农历四月十九日的五龙山庙会,潞州八县以及河北、河南等地的官吏、百姓、香客蜂涌而至,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平时每遇双日,南董村还要逢大集,周围的民众都要来赶集,农副土特产品交易火爆;村中百余家店铺,一年四季,生意兴旺,买卖兴隆。当今,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教育园区的建设,南董村又将迎来了新的发展商机。
 

(来源:上党新闻网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