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离难弃的民间精粹——上党八音会

2019-05-14 16:04:12 来源:上党新闻网 作者:王锐军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4dbde5dc724bce04c70cc.jpg

       上党八音会,主要流传于长治、晋城一带。在农村,乡亲们都叫她“家伙”,每到迎婚嫁娶、开业典礼、欢送新兵等时,都要请他们助兴。人们将请八音会叫做“顾家伙”,并把乐手们称作“打家伙的”或“吹家伙的”。儿时,我们村的八音会在当地要算是很不错的,乐手们都是自学成才,也是他们的爱好使然。他们也从中挣一些零用钱,或用烟、酒换成钱以贴补家用。但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他们很少参加丧事,偶有乐队成员去世,才跟在灵车的后边吹打,以示为好友送行。
        每到元宵、庙会前夕或被邻村请去比赛,他们都会凑到一起磨合磨合,于是我们这帮淘气鬼们也会围在他们左右看热闹。他们休息的时候,也顾不得他们研究什么“尺啊六的”,我们便一拥而上,争抢着鼓槌,在鼓上乱敲,直到大人们把我们赶走。最热闹的还是每年的庙会,都会请方圆较有名气的八音会前来助兴,助兴之余下午就是他们的重头戏——比赛。地点设在宽阔的地带,少者四、五队,多者七、八队,各自选好自己的场地,然后开始吹打,叫好声此起彼伏。最苦的是我们,年小体弱,也挤不进去,只能看着那铜锣一会儿飞到了天空,一会儿又落下来,之后便是口哨声、叫好声。赛罢,组织者会根据群众的反映,评选出最优者予以奖励,除了锦旗还会有物质奖励。这个比赛还会成为好几天全村“饭场”上热议的话题,还常常会为各自喜欢的八音会队伍争得面红耳赤!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八音会的喜爱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每当遇到八音会“打坐场”的时候,都会驻足观看,流连忘返。让我更有兴趣去更多地了解她。
       上党八音会历史久远,南宋王应麟著《三字经》曰:“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建国初在长治市就出土了一批弥足珍贵的乐器,时代属于春秋中期,曾有专家用其合奏“东方红”等乐曲,音质不变。这表明上党地区在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00年)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使其不断丰富,形成了现在的风格。其演奏方式是吹打相结合,以吹为主的称为细家伙,以打为主的称为粗家伙。代表的其音乐特点为:高昂、爽朗、粗犷、豪壮、激烈、奔放。充分体现了上党地区豪迈、浑厚的气势和地域特点。就我县而言,以北张八音会为最,据本村三神庙碑文记载,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六年),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上党八音会细吹细打形式。2006年,晋城市将上党八音会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我县文化中心挑选了25名精通上党八音会的精兵强将,参加了奥林匹克广场文化节选拔赛,广受好评。参加选拔赛的曲目《醉了·太行》就是在上党八音会《潞安鼓乐》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曾在由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组织的全国第五届“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荣获金奖;《醉了·太行》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表演奖。
       这样一个具有广大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的音乐形式,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冲击,也难逃传承者青黄不接、曲目散佚的噩运,北张八音会、长子南张八音会也仅仅共有四十余人,且年龄老化,前途堪忧。为了挽救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治县曾举办过全县八音会大赛,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参赛队伍较少,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如今,“四个发展”似和煦的春风吹遍了黎都大地,希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忘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柔软的、民间最精粹的——上党八音会,我们期待着。

(来源:上党新闻网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