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若

2019-03-18 08:00:00 来源:大名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祖籍临江军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祖父王郁,曾在鄂州(今湖北省武昌)、濠州等地做小官(推事判官之类)。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的一天晚上,鄂州突然发生了大水,长江水位暴涨,举家立即迁往长江对面的黄鹤楼。当晚,王钦若出生。但王钦若父母早死,由祖父抚养成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31岁的王钦若中了进士后,任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推事判官,监管会亭仓库。由于连续多日下雨,仓司以民众送的谷子潮湿为由而拒绝收谷,远方送谷子的人,快把干粮吃完了,还不能把谷子卖掉。王钦若这时做了一件好事,命仓司把谷子全部收入仓库,并奏请太宗,不拘年次,先支湿谷,以防朽败。太宗大喜,任满后,王钦若被擢任秘书省秘书郎。 

   不久,王钦若升任太常丞,与毋宾古同在三司任职。有一天,毋宾古对王钦若说:“天下宿逃之税,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已使许多人族族家破,害民不浅啊。我将请求皇上蠲免。”王钦若邀功心切,当晚就命小吏把全国所欠税总数统计出来了。第二天早朝,王钦若便上奏了。真宗大惊,说:“先帝(指太宗)难道不知道这事吗?”王钦若拍马屁,说:“先帝不是不知道,而是要让陛下收天下人心。”真宗流泪了,遽诏有司,叫他们全部蠲免了民众的税收。从此,王钦若获得真宗的宠爱。召为翰林学士。后调西川安抚使还朝,又授左谏议大夫、参加知政事(副宰相)。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大举南下,围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进逼贝(今河北省清河县)、魏(今河北省大名县)。王钦若是主和派代表,密请真宗逃往金陵(今南京市),为寇准所阻。为了消除王钦若对宋真宗的影响,寇凖把他从宋真宗身边调到前线去防辽兵,出判天雄军(今河北省大名县) 

  王钦若回京后已罢副宰相为刑部侍郞、资政殿学士,宋真宗命他与杨亿等人主修《册府元龟》一书。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开始修纂,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完成,前后共8年。在修纂过程中,每修辑一部分都要向真宗汇报,如果得到真宗的褒奖称赞,王钦若则将自己的名字列在第一以谢皇上;如果出了毛病,受到真宗的谴问时,则推卸责任,叮嘱书吏说是杨亿等人干的。 

   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一战,宋真宗听了寇准的话,与寇准一起亲征。河北军民听到皇帝与宰相来,抗战情绪十分高涨,“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由于真宗把军事指挥权全给寇准,“号令明肃,士卒喜悦”;而寇准在大敌当前,抗战坚决、果敢,指挥机智、镇定。宋军和契丹一接触,契丹军被“斩获大半”,并射死其大将军挞览。这一战役的胜利,本可乘机北进,收复失地;但因真宗 “厌兵”,加上主和派从中作梗,打击寇准,结果与契丹媾和,与契丹订立了一个岁输币“三十万”的所谓“澶渊之盟”(澶渊是澶州西南一个湖泽)的屈辱和约。澶州一战打得敌方落花流水,主要是寇准的指挥得当。这点,真宗是非常清楚的,因而战事结束,给寇准加官进爵,更加器重。 

   然而,王钦若却“深嫉之”,寻机挑拨离间,谗言中伤。一日会朝,寇准先退,真宗目送之。钦若见此则进言曰:“陛下敬寇准,为其有社稷功耶?”帝曰:“然。”钦若又问:“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帝一时愕然,王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帝听了有些不痛快,王钦若又说:“陛下闻博(赌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尽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原来就认为寇准“刚直难独任”的真宗经钦若这样一挑拨,对寇准产生了疑虑,景德二年就用王旦为宰相,将寇准降为刑部尚书,知陕州。 

   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4年),王钦若为科举主考官。考生任懿通过与王要好的一个僧人惠秦,送了350两的贿赂银票给王的妻子李氏。她把任懿的名字写在奴仆祁睿的手臂上,祁睿进试院告诉了王钦若。事后为人揭发,御史中丞赵昌言逮捕了祁睿、任懿等人,并疏请皇上要逮王钦若归案惩处。祁睿、惠秦承认干了上述勾当,但王钦若将祁睿、惠秦口供全盘否定。谎说祁睿是最近才到他家为佣,还不信任祁睿。并谎说虽与惠秦友情甚厚,但惠秦从未登过他家的门。因为王钦若是真宗的红人,法司不敢深究,最后把这考场贿赂舞弊事落到考官洪湛身上,既削籍,又流放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以死。当时人们虽知洪是冤案,但因王当时权势大,谁也不敢抱不平。 

  王钦若身体短小,项有附疣,时人目为“瘿相”。然智数过人,每朝廷有所兴造,委曲迁就,以中帝意。又性倾巧,敢为矫诞。有一次,宋真宗曾梦见神人对他说:“(吾)赐(汝)天书于泰山。”真宗信以为真,并将这事暗中告诉了王钦若。大中祥符初年(1008年始),王钦若为泰山封禅经度制置使兼判兖州。他迎合帝意,伪造天书,即所谓《天书再降祥瑞图》,通过朝廷中官,奉献真宗。说是六月甲子日,有木工董祚于泰山醴泉亭之北见有一方黄绢飘摇草上,走近一看,有御名“真宗”等字。经他细看,乃知是《天书再降祥瑞图》。同时他还说,来到泰山任职后,曾两次梦见神人,要求增建庙庭。对王钦若编的这一套鬼话,真宗信以为真,即封禅泰山,在泰山上广建宫观,劳民伤财。王钦若也因此大捞一把,命他为天书仪卫副使,迁吏部尚书(因前与寇准不和,已罢参知政事,为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第二年,大中祥符五年(1012),又升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马知节与王钦若一起在枢密院任事时,在真宗面前,当面揭露他 “奸邪险伪”,曾使他一度罢了宰相。但王钦若曲意逢迎、巧合帝意,卖力为真宗上玉皇尊号、建祥源观等等,使真宗对他有种特殊感情。罢相后不久,又官复原职,重登相位,他的龌龊行径不能得到彻底揭露。 

  真宗死,仁宗即位,钦若又献《迁叙图》,论述“平时百官叙进,皆有常法”,得到仁宗欣赏,加上太后从中赐以青睐,钦若仍得为宰相,并封为冀国公,恩宠日隆。 

  王钦若最后染疾归家,“帝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既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录亲属、亲信二十余人入官。“国朝以来宰相卹恩,未有钦若比者”。 

  以后,仁宗听到各方的反映,他自己也有所觉察、体验,才对辅臣曰:“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宰相王曾说:“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 

   王曾所说“五鬼”之一的丁谓(9621033),字谓之,与王钦若迎合真宗意,大搞封禅,大造宫观。真宗天禧四年,排挤寇准,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国公。此人“机敏有智谋,险狡过人”(《宋史·丁谓传》)。仁宗即位,勾结大监雷见恭,排斥异已,独揽朝政,后劣迹败露,贬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其二林特,字士奇,闽南顺昌(今福建省顺昌县)人。少时颖悟,然“天性邪险,善附会”,丁谓视他为左右手。仁宗时,为刑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丁谓被贬,林特亦落职知许州。其三陈彭年,字永年,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宋太宗雍熙年间进士。幼嗜学,博闻强记,很有文名。依附王钦若、丁谓,官至兵部侍郎。其四刘承珪,字大方,精敏能干,好儒学,喜藏书。以安远节度使观察留后退休。 

  关于王钦若在大名,朝廷决定王钦若判天雄军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十二日二十四日,以参知政事身份判天雄军府兼都部署,提举河北转运司,与原知大名府周莹共守大名府城。第二天,辽军大举南侵,直奔大名府,又诏令猛将孙全照兼天雄军及贝、冀等州钤辖。到十月二日,宋真宗宴近臣于崇政殿,饯王钦若判天雄军,王钦若最早十月三日到大名。未见王钦若何时离职,史载景德二年(1005年)“正月六日,择善武而镇静者为之,……孙全照改镇州,赵昌言知大名府”,此时王钦若肯定已经离开大名。满打满算,王钦若在大名只有两个多月。其间,景德元年(1004年)十月二十四日,还诏王钦若回东京一次。 

  王钦若在大名并非无所作为。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辽兵将到大名城下,阖城惶恐。王钦若与诸将分守各门,北门为首攻之地,无人肯守,还是孙全照慷慨自当,王钦若则分守南门。孙全照大开北门,还放下吊桥“迎接”辽兵。辽兵见北门有备,转攻东门,半天没有攻下,引兵向东,奔旧元城(即汉元城,今大名县固城村)。夜间,返回城南,埋伏在狄仁杰祠堂(可见当时没有外城,48华里外城乃吕夷简时修筑)。辽兵以一小股兵力南攻德清军(今河南省清丰县),王钦若上当,派遣精兵追击,出南门就中了埋伏。孙全照率部下出南门救援,拼死力战,杀伤辽兵众多。王钦若派出的天雄兵得还,但生还者只有十之三四。 

  王钦若离开大名,回到朝中则做了件大好事,就是他与杨亿主持修纂《册府元龟》。《册府元龟》共1000311116门,虽与《太平御览》卷数相同,但各卷容量较大,所以总字数约超《太平御览》一倍,有940余万字,在《四库全书》中是仅次于《佩文韵府》的第二部大书。这部书材料丰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以年代为序,凡君臣善迹、奸佞劣行、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议论、学士名行,无不具备,可以说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它所收的史书又都是北宋以前古本,可用来补史校史,对宋前史籍的辑佚和校勘工便很有价值。这部书的编纂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不恰时原文下加注,资料范围都是正经正史。每部前有总序,每门前有小序,言简意赅,便于使用。但因所采多为常见书,不注资料出处,以至自宋至清不为学者所重视。直至近代,始为着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所注意并予以肯定和提倡。现在,利用此书者方日益增多。 

    千百年来,主要是褒寇贬王。现代有历史学家指出,寇准与王钦若相争很可能是因为二人的背景不同使然:王钦若出身于富庶的江南,而寇准是华北人,所以寇准较着意于光复被侵占的故土,而王钦若却放眼于改善国家的经济,使国家变得更强盛。这种观点认为,在王钦若执政期间,是北宋开国以来经济力量最强的时候。 “不用南人为相”,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遗训。王钦若最后终于冲破了这个“门户之见”,登上了相位,成了北宋南方人当宰相的第一个人,为南人参政开创了先河。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