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著名古迹——二王庙

2015-07-02 14:59:00 来源:中国·都江堰 作者:市文广新局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专祠。这里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原庙改祀李冰,更名为“崇德庙”。在宋代,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道教建筑形式之一。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字等方式,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详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阶,壁间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字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高,也不能低,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以挖到水下埋的石马为标准。因石马容易冲走,明代以后改为埋卧铁,现在内江凤栖窝还埋有明代万历、清代同治、民国以及90年代先后埋下的四根卧铁,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这边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让江水主流集中在河道中心,避免河床改道也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这叫“安流顺轨”。   

  李冰大殿。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省长的职位,他不仅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李冰一方面因为忠于王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能够为民办实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为民造福,为民办事,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我们也得承认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李冰大殿的对面是戏楼,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举办二王庙庙会。每到这天,这里都要唱戏,庙内庙外人山人海,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   

  这座塔是“字库”,是专门燃烧写(印)有文字的废纸的专塔,过去认为不能践踏文字,以求“惜字得福”。为了祭祀李冰父子,人们会把歌颂赞扬李冰的祭文、书画从底层塞入塔内燃烧,塔心中空,青烟直上,塔尖有两只蛤蟆,青烟就从蛤蟆嘴中冒出,直上云霄,这样天上的李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他的评价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