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祥地——都江堰市》之二

2015-07-15 10:40:00 来源:中国·都江堰 作者:市档案局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都江堰市——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作者:王克明

 

  都江堰市(原灌县)是历史上古蜀地的辖区,地处蜀都成都市西北,川西盆地边沿,岷江出龙门山之水将都江堰市分为河东河西两片,其地有“六山一水三分地”之说,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六成,地处龙门山产茶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经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主要是以岷江正流为界,河东曾属彭州、导江县等,河西曾属蜀州、青城县等。都江堰市历史上与茶文化相关的记载众多,值得我们去发掘和研究。 

  被茶史界倍加推崇的最早记载茶事的文献是《凡将篇》、《方言》和《僮约》被你为“汉代三书”,为茶史研究者必读的史料,所载的内容都与灌县有关。 

  西汉时期,领导文坛四十余年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成都人,约前179年—前127年)在《凡将篇》中载有: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藿菌、□、荈诧。所谓“荈诧”就是西汉时龙门山一带人饮用的茶,当时的茶作药用;杨雄(成都郫县人,公元前53~公元18)在他的著作《方言》中说:蜀人谓荼曰葭萌。晋人郭璞注曰蜀西南人谓荼曰蔎这里的“荼”、“葭萌”、“ 蔎”都是茶的别称;汉代著名辞赋家王褒于公元前59年在湔氐道写成史学名著《僮约》。《僮约》在规定仆僮的工作任务中写到 “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说明当时岷江下游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已有茶叶贸易。 

  西晋时(265~316),杜育的《荈赋》是历史上最早对茶的生长环境、采收、饮用、用具、功效等进行较为完整记载的文章,在茶史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其赋曰:“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责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解慷除” 

  研究《荈赋》我们发现,这首赋里的“灵山”极有可能就是灌口西北之灵岩山,《乾隆灌县志》有(县治)其自西迤北则有灵岩山。”灵岩山为玉垒山的主峰山上灵窦泉水清冽甘甜,唐初(716)印度高曾阿耆多尊者不远万里来此山修建寺庙名曰灵岩寺,一千多年来,香火不断,传承至今。因灵岩山及其周边山脉历来就是茶叶产地,其地理条件也正好具备了茶树生长所需的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的良好生态环境。 

  “水则岷方之注”是说煮茶要用岷江水,说明茶叶的饮用与岷江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认为这地方就在岷江边,其范围最多也只能是上至都江堰市下至乐山的岷江沿岸山区。灵山与岷江两个地名都能在都江堰市区域内找到,这绝非偶然,说明这首赋与都江堰市是有必然联系的。 

  明代学者杨慎在为灌县的沙坪茶所写的《沙坪茶歌》中写到相如《凡将》名最的,谱之重现毛文锡。明确告诉我们这沙坪茶就是《凡将篇》中的“荈诧”,《荈赋》即《茶赋》,诗人咏到:秀美的灵岩山,正是出产奇物特产的地方,这里的茶树,漫山遍野。下承肥沃土壤之滋润,上有甘霖细雨云天降。在初秋的农闲时节,大家结伴而行,到灵岩山上去寻找,去采摘。煮茶要用岷江水,专取那江中的清流;茶具选用陶简,产自东南陶乡,以瓜匏取水,一切以(注:象古代周族的领袖公刘那样)简洁清廉为好。当沸水冲进盛了茶末(注:当时的饮用碾为粉末的末茶)的陶简后,细腻的泡沫在水面浮起,像亮晶晶的积雪,更似那春天的繁花。你看那纯净的浮沫,或色若青霜,或淡黄清亮。(饮茶能)调神和内,除烦解乏。可见这采茶和饮茶是怎样一件让人舒心的事儿。 

  从都江堰市档案馆收藏的档案资料中,我们还找到了关于灵岩山有古老茶树的记载。在1982年的《灌县农业区划资料》里有这样的记载:灌县大茶树——梨儿茶(这次资源调查中发现,海拔980米以上),这类茶树较为古老。现已发现五株在同一地内,其中最大的一株离地25厘米处直径56厘米,胸径20厘米,树高6.2米,树冠宽3.3米,叶大(形如梨叶,当地人称梨儿茶),芽头重(未作定量分析),发芽早(在当场要比其它小叶种提早10天采摘),枝条粗壮(发现前当地社员隔年进行了一次边茶采割),其它尚未祥查,有待今后组织人力继续资源调查 

  这种“梨儿茶”,其特点正是叶大笋长,茶品极高。这是否就是《荈赋》中弥谷被岗的“荈草”之后呢?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