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祥地——都江堰市》之一

2015-07-15 10:36:00 来源:中国·都江堰 作者:市档案局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茶文化发源于四川 

作者:王克明 

  在四川盆地西缘,巍峨的龙门山由广元一带逶迤南下,经青川、平武、北川、彭州,经都江堰市、崇州、大邑、邛崃,直抵雅安天全县,龙门山以西,则有岷山和夹金山。这些山脉成为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之间的交通障碍,但是发源于岷山的白水江由西向东穿过龙门山北端,形成一条通道;发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经汶川县,在都江堰市切穿龙门山中段,形成一条交通走廊;发源于夹金山南麓的青衣江则穿过龙门山南段,形成一条孔道。这三条通道就是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主要交通线,而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正是野生茶树的自然生长带。 

  在我国的史料中,关于茶文化发源地的文献很多,但在明代以前,包括茶圣陆羽的《茶经》都无人涉及过。在茶史研究中,常用于引证的最早的史料是被称为“汉代三书”的《凡将篇》、《方言》和《僮约》。 

  汉代著名词赋大家司马相如(西汉武帝时,前179~前117年,成都人)在所著启蒙读物《凡将篇》载有:“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藿菌、□、荈诧”,这“荈诧”正是茶的别称。这里将“荈诧”列入药物类进入儿童启蒙教材,说明茶在当时是以药用价值为人们所知所用的,而“荈诧”的读音并非来自中原的汉语,而是蜀地方言。 

  杨雄(西汉末年,前56~11年,成都郫县人)在《方言》说:“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正是“茶”的古字,说明早在汉代,茶就是流传于蜀西南人中的名物。 

  王褒,字子渊,(前87~49年),蜀郡资中(今资阳)人,汉宣帝时为谏议大夫。王褒在神爵三年前67)来到当时的“湔”地[汉志:绵县玉垒山,湔水所出。都江堰称湔堰。汉时,属郫、绵、江原三县地。蜀汉,置都安县,属汶山郡],也即今天的都江堰市,就在这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僮约》。文中写到:蜀郡王子渊,以事到湔,止寡妇杨惠舍。惠有夫时一奴名便了,子渊倩奴行酤酒,便了提大杖上夫冢巅曰:“大夫买便了时,只约守冢,不约为他家男子酤酒也!”子渊大怒曰:“奴宁欲卖邪?”惠曰:“奴大杵人,人无欲者。”子渊即决买,券之。奴复曰:“欲使便了,皆当上券;不上券,便了不能为也!”子渊曰:“诺!” 

  于是王褒用近千字列出僮工应做工作和对其言行的约束其中“脍鱼炰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两处与茶相关。而武阳正是现今四川彭山武阳一带,正是当时都江堰外江顺流而下,再折向成都市的一个山货药材交易中心。《僮约》已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僮约》的记载说明这个时期已经有了茶叶贸易,这是最早记载茶叶贸易的史料。 

  汉代以来,西晋诗人孙楚(约218293)的《出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佐证,其中有:“姜、桂、荼荈出巴蜀”句;而东晋(317~420)常璩(今崇州人)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武王既克殷(前1046年),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三国时魏国(220~265)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芼之”反映出巴蜀地区特殊的制茶方法和饮茶方式。 

  当代著名茶史专家朱自振先生在《茶史初探》一书中说:我们以有关史实证明了《茶经》茶之名荼、槚、蔎、茗、荈等字,源于巴蜀上古茶的双音节方言。其实实际不只上面几个名字,可以说我国历史上所有的茶和茶义的名与字,无不都出自巴蜀方言。这一点,除巴蜀再没有别的省可以举出我国史籍中的茶名茶字,是出自他们的方言了。清代初年,顾炎武(1613~1682年)在《日知录》中,明确提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人取蜀,时在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把顾炎武这段话的意思说明确些,就是中原地区的茗饮之事,是始于战国中期,是由“蜀”地传到中原的。其结论是,茶名茶字出巴蜀,四川地区是我国和全世界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好茶离不开好水,都江堰市还是最好的饮用水产地。明代朱元章之十七子朱权(1378--1448),由于厌恶皇权争斗,于南昌郊外构筑精庐,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多与文人学士往来,自号臞仙,又号大明奇士,涵虚子、丹丘先生。朱权晚年信奉道教,耽乐清虚,悉心茶道,将饮茶经验和体会写成了一卷对中国茶文化颇具贡献的《茶谱(约1440年著)其中品水一节写到:“仙曰: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他将青城山老人村泉水列为全国之冠。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