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作福节

2017-08-19 08:00:00 来源:上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我的家乡在上杭溪口大洋坝村,大洋坝村地处上杭县东南部,与新罗、永定接壤,是罗舜初中将的故乡,是著名的革命基点村。村中两条河流呈“Y”字穿过,冲积成一块平坦洼地。河的两岸是密密匝匝的房子,四周群山环绕,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尤以修长的毛竹居多。这青山绿水滋养着一代代勤劳质朴的大洋坝人。

  大洋坝村有一个传统节日——作福节,比春节还隆重呢!这个节日的来源于一个感人的故事,据说在三百多年前,大洋坝发了一次大洪水,眼看就要把整个村庄淹没了。正在危难之时,一个壮汉大喝一声,用双手搬走了村西头的一座山,洪水立即改道在村西汹涌而过。人们喜极而泣,都去感谢这位恩人,可想不到这位壮士却因极度疲劳而死。人们为了感谢他,尊称他为福公并在村西建庙立牌,把立秋五个戊的最后一个戊日定为纪念日,这就是作福节。


  作福节的前几天,全村人就忙了个底朝天,外出人员也一定会提早回家,共同迎接节日的到来。作福节这天,天还没亮,家家户户就响起杀鸡宰鸭的声音,家家灯火通明。不到一刻钟的时间,这种热闹就蔓延到了河边,各家主妇们提溜着自家的鸡鸭来到河边宰杀。这可是至少精心饲养了一年的鸡鸭,只只膘肥体壮,大家相互夸赞不已。偶尔看到一两只较为精瘦的鸡鸭,主妇们都忍不住打趣几声,同时还骄傲地拎起自己肥壮的鸡鸭,非要得到一番赞誉才喜滋滋地开肠剖肚。


  河边宰鸡鸭忙得不亦乐乎,那边糍粑房更是热闹非凡。家家户户早在一日前就浸泡好一、二斗的糯米,天还不亮就往糍粑房跑,生怕自己落在后面,赶不到客人尝鲜。在糍粑坊里,木锤敲击糍粑的声音充满了诱惑。青壮年负责打糍粑,他们打着赤膊喊着号子,不停捶打,即使累得汗流浃背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同时还要选出几位身体壮实、行动利落的妇女在一旁帮忙,她们要在锤子抡起的瞬间翻动糍粑,并迅速侧过身子避让粑捶,动作极其麻利。他们你来我往,你捶我闪,引得围观的人叫好不迭。已打完的糍粑,热气腾腾地堆在簸箕里,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更要命的是大家为了方便,当即就开始分糍粑,几个手脚爽利的妇女,高高挽起袖子,手上涂上猪油,在糍粑团上揪下一小块,只瞬间的功夫就团出两个晶莹剔透的团子,再把它们放在糖、芝麻、花生末堆中滚一下,顿时香气扑鼻,让人猛吞口水,桌上排得整整齐齐的一碗碗糍粑晃花了你的眼。


  前面两项工作完成,就要开始敬福公的准备工作。宰好的鸡鸭,必须先放到锅里煮一会儿,煮鸡鸭可是很有讲究的:必须是整只的,煮时把鸡或鸭的两条腿向后掰,垫在身体底下,爪子撑地,身板要扶正。最关键的一步是,鸡头鸭头一定要高高昂起,精神抖擞,预示来年身体健康、万事顺意。为了完成这个步骤,往往要两个人同时上场,一个固定鸡鸭的姿势,一个小心用开水浇淋,直至完全定型方可。准备就绪后,放到早已准备好的箪箩里,一只放上鸡鸭、糍粑,另一只放上豆腐、猪肉,一小盅酒、一小碟茶叶,一切就绪后挑起担子就得去福公堂祭拜祖先了。只一会儿功夫,祠堂里的两张十几米长的供桌上就摆满了鸡鸭瓜果。到处香气弥漫,供品一个比一个香,让人垂涎三尺。摆完供品的都在虔诚地给福公进香,巨大的香炉被插得满满的,香火缭绕中,鞭炮声绵延不绝。祭拜完毕的人迟迟不愿将供品撤下,因为还在等待着更多的赞扬声。而后来的又急着没地方摆放,大声吆喝着,友好地叫骂着,声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我想,福公若是泉下有知,一定为自己的儿孙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而开心不已吧!


  作福节这天,亲朋好友是一定会来做客的,即使平时疏于联系的远亲,也会抽空来临。因此不到十点,小小的村子里就变得人来人往。打招呼声、嘘寒问暖声充斥耳畔,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男主人在外忙不迭地招呼客人,而主妇们则窝在厨房大显身手。这一餐饭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平时舍不得买的各种肉类、香料都买了,平时珍藏起来不舍得吃的好东西全上了。每一个厨房都是一个战场、一个竞技场,每一个主妇都拼尽十八般武艺、就为了得到客人一句:“哎哟,嫂子,你煮的饭菜太好吃了,真能哟”。只这么一句话就可以让淳朴的主妇们高兴得脸红耳赤,几天的疲劳都一扫而光。而男主人则个个红光满面,嗓门粗大地在家门口迎来送往。只要有人经过,不管面生面熟都极尽热情地往屋里拽,先递上待客的香烟,热情地点上火,不待客人呼出第一口烟,又捧上一杯热气腾腾地、冒着氲氨香气的自制土茶。客人才沾上一小口茶,男主人又迫不及待地将客人往酒桌上引。非要你坐下吃上一夹菜、喝上一口酒不可。若碰上一两个比较客气的客人,只点得一根烟就往外跑的,主人必定不放过,必然追出来。于是你就不时会看到前头客人边挥手边跑,后面主人边追赶边善意叫骂的有趣场面。才11点左右,村子的上空就弥漫着浓郁的饭菜香味,各家的烟囱都滚出青烟。孩子们有事干了,开始到本房族各家邀请客人吃饭。各家都以能请到更多客人为荣。这不,客人这边刚吃上几口,还没来得及说好吃就被拉去那边,那边的板凳还没坐热,食物还没咽下肚,另一家又来邀请了。作福节这天的酒席是随到随吃的,所以常常是一顿午饭在十几家乃至几十家吃,吃得亲朋好友个个肚肥肠满,心满意足,尽兴而归。


  晚上到了,大家劳累了一天,该放松一下了。于是,在祠堂门前的空地上必定会有演出。可能是放几场欢快的电影,也可能是乡味儿十足的木偶戏,还可能是花重金邀请县剧团来表演。特色的演出吸引了四方乡邻,空地上座无虚席,孩子们借机奔走呼叫,玩乐不已。直至午夜散场,大家才恋恋而归。

  作福节,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可惜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过作福节的热情慢慢淡化,几年前已经被革除了。尽管如此,我仍然时时回忆起那个美好的日子,心底就会漫过甜蜜和不舍 。

  (作者系上杭县实验小学教师,转载自上杭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