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 甘肃岷县:农业兴 产业旺 农民富

2022-10-10 17:15:35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曲婷婷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岷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千年之变”成了现实,彻底撕掉了贫困县的历史标签;农业现代化驶入“快车道”;“明星”产业让农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全市“川河经济”带发展新格局,为岷县打开了一扇扇更加明亮的窗。

  如今,岷县这片热土已是苦瘠不再,甘味绵长!

  时间是奋斗的见证者,镌刻着前行的足迹。循着刚刚走过的这条路回望,十年间,全县整体脱贫摘帽,4.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十年间农民人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384元提高到9224元;十年间,全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从23.93亿元提高到57.85亿元……

  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奋斗,是创新,是艰辛,是岷县脱贫攻坚史上的辉煌丰碑!是全县高质量发展写下的鲜活注脚!是48万岷州儿女心上深深的烙印!

  实现脱贫摘帽、梦圆小康、阔步振兴“三级跳”

  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六盘山片区重点贫困县和全省最后脱贫摘帽的8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世世代代禁锢着这里的人们,2020年11月23日,全县4.3万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1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投入资金3.67亿元,建成11个集中安置点,1432户6026人搬出了大山,走向新生活。山河依旧,旧貌新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岷县实现了撕掉贫困县历史标签,圆了千年小康梦、阔步振兴大道上的“三级跳”。维新镇的徐来安就是是千年巨变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住的土坯房,走的烂泥路,一下雨,心就悬着”。想起曾经贫困生活,徐来安指着手中一组2014年拍下的照片说。

  脱贫攻坚中,徐来安搬进了维新镇柳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家里宽敞明亮的客厅,水冲式厕所,洗澡间,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一年中,老徐除了销售药材、合作社分红的收入外,还能打短工挣钱,孩子们上学、就医也更方便,一家人日子过的有滋有味。脱贫了,还要奔向更好的日子,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老徐还有新的梦想。

  近年来,岷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改善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补齐安全饮水、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岷县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也促进了产业布局、城镇布局的优化,这些不仅成为岷县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因素,还将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十年间,岷县实现了脱贫摘帽、梦圆小康、阔步振兴大道上的“三级跳”。

  把根留住,这是农业发展的底气

  2022年,全县当归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0%左右,中药材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产值产量激增的背后好种子功不可没。

  种业是农业增产的“芯片”。岷县马沿林场,茂密的天然林中,野生中药材驯化繁育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野生当归试验研究硕果累累;当归种子种苗复纯提壮繁育,选育出岷归1号到岷归6号并全面推广。寺沟镇立珠村600亩基本农田保护基地,130多种野生中药材安家落户。适宜的温度、海拔、土壤,让它们的种子种苗得以健康成长,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野生中药材种子的“诺亚方舟”,千年药乡岷县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药仓”。

  2021年,全县建立中药材种子基地1万亩、种苗基地5万亩,引进马铃薯种子81.1吨,建立原种基地3000亩,引进高原夏菜新品种58个。

  岷县黑裘皮羊保种育种迫在眉睫!2021年在秦许乡扎那村建设岷县黑裘皮羊保种场1处,辐射带动扩繁群7个,保种场岷县黑裘皮羊群体规模达到310只。全县畜禽饲养量从2013年的10.12万头,增加到2022年的63.8万头(只),规范提升冻配改良点30个,扶持培育养殖企业5个,全县大牲畜保种育种工作有声有色。

  “把根留住,这是农业发展的底气。”近十年来,岷县在做优品质、品牌上下功夫,加大种子种苗提纯复壮繁育力度和推广力度,畜禽优质品种保种育种,农业产业体系形成良性循环。

  当归飘香、牛羊欢歌、牧草丰茂,这里生机一片!

  特色“明星”产业更大更强更靓

  夏秋之交,岷县10万亩猫尾草进入收割加工黄金时节,同时也迎来了近三年的价格高峰期。如今,猫尾草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草”,草产业也成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明星”产业。

  岷县闾井镇种草大户王小军说:“我全部种了320亩猫尾草,一年纯收入有30万左右。”

  岷县方正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己加工牧草8300多吨,全年预计销售收入3600万元,带动群众3035人增收。

  一捆捆优质的赛马饲料,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带来更多致富的希望。目前,今年全县猫尾草种植面积继续稳定在10万亩左右,年生产干草可达6万吨左右,年产值可达4.5亿元。

  “梅川镇已形成中药材、高原夏菜、劳务输出、畜牧养殖等产业齐发力的良好格局,收入占比达80%以上。”岷县梅川镇副镇长景卧宏说。

  目前,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辖区内有中药材饮片加工园区1个、企业188家,合作社205家,中药材初加工户500多户,中药材贩运专业户300多户,全镇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

  岷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买自立告诉记者,十年来,岷县不断加大特色产业投入力度,2021年,全县特色产业支出资金达2.6亿元,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我县的“明星”产业将会发展的更大、更强、更靓。

  十年间,岷县不断做好“产业转型、结构升级、要素聚集、链条锻造”四篇文章,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的思路,突出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培园区、创品牌,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特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均得到全面提升,特色产业齐发力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目前,全县中药材市场交易量达到15万吨,交易额达到51亿元,上半年电商平台销售额达2.01亿元。

  一个个富民“明星”产业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

  家门口挣钱,心里踏实,日子有奔头

  岷县维新镇农民赵易和在外打工十几年,如今却回来了!“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就不去外面打工了,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还能挣上钱,日子过得踏实,有奔头。”

  如今的家乡不但能留住人,更有能致富的稳定产业,赵易和在家门口的合作社找到了管理日光温室的工作,一个月有四千元的稳定收入。

  从2016年开始,岷县茶埠镇大竜村致富带头人邱富文带领村民闯市场、找政策、成立合作社,靠发展中药材产业于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全村345户都吃上了“药材饭”过上了好日子。邱富文高兴地笑了,因为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

  建强合作社,村民药材有了销路,闲来也能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我家4亩中药材能卖2万元,我在这里上班每月2400元,算下来一年能收入4万多元。”村民陈金芳说。

  岷县永创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永刚告诉记者:“我们合作社建社以来,每年带动贫困户169户,2021年对50户贫困户进行了分红,分红金额达到6万元。”

  “十年前企业只有四百平米的一般库房和一个很小的加工车间,年销售额一百万元。在政府的帮扶下,现在我们有300吨的冷库和新的生产流水线,销售额增加到了一千二百多万元。”岷县梅川镇鹏杰中药材销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科平说。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发展,也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十年来,全县不断加快推进国家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从2013年的287个增加到2021年的1776家,2022年新增家庭农场26家,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16家,带动1304人在家门口就业。2021年全县总投资1.13亿元,开工建设37个项目,建成中药材市场5个及电子商务发展项目1个“一城、一院、三区、四基地”功能布局让产业效益向产业园区聚集,随之,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有了更多就业的机会,收入也更加稳定有保障。(曲婷婷)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