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辉煌看发展

2013-05-13 15:20:35 来源:广河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漫漫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勤劳勇敢的广河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收获了沉甸甸的希望。

50多年来,广河各族人民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广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0多年来,广河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5.55亿元,是1978年的65倍。工业总产值达4.16亿元,是1978年的360倍。财政收入达到3347万元,是1956年的18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1亿元,是1956年的55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2亿元,是1978年的288倍。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50多年来,广河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200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52亿元,是1956年的22倍。粮食总产量达到5.77万吨,比1956年的3.02万吨翻了近一番,基本实现了粮食自求平衡。

水利建设成绩斐然:建国初期,广河水利设施落后,仅有几条土渠和10多台木制小水车提水灌溉,保灌面积不足4万亩。5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广河坚持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三水”齐抓,建设了永红渠、电厂渠节水灌溉、前山坡提灌、果园山人饮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修建了新民、徐家等2座水库,全县累计修建集雨水窖11745眼,人饮工程143处,解决了1.3万户,8.78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水利提灌工程102处,逐步形成了以自流灌溉为主,高扬程提灌、井泉库灌相结合的农田灌溉网络。到2006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0.34万亩,保灌面积9.91万亩。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上非常注重农业科技推广,全县引进实验、示范、推广了地膜种植、间套带种、日光温室栽培、节水灌溉、优良品种、农机作业等一大批农业适用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全县农业生产水平。2006年,全县种植地膜粮食10.47万亩,并全部实现了种植良种化。农业生产已基本摆脱传统的耕作方式,正向现代化迈进。

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历史上的广河曾是林木茂盛之地。但由于建国后几次大的毁林滥垦,原有森林破坏殆尽。50多年来,全县人民响应“绿化祖国”、“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的号召,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工程,全县累计造林达34.6万亩。到2006年底,全县造林保存面积达2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3%

畜牧产业初具规模:广河自古就是西羌耕牧之地,畜牧业属传统产业,但解放前牛羊数量很少。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以牛羊规模育肥为重点,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规模养殖户达5360户,规模养殖场70个,专业养殖村28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4.04万头和14.12万只,分别是1957年的2.2倍和5.1倍。牛羊商品率分别达到67.9%88.5%。畜牧养殖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

农村贫困面大幅下降:建国初的广河,自然条件严酷,人民生活穷困。50多年来,特别是90年代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全县工作的重点,紧紧围绕解决群众“吃饭、住房、行路、就医、上学”五大难题,探索出了“修梯田、铺地膜、集雨节灌、劳务输出、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等有效路子,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37.74元增加到2006年的1509元,农村贫困面下降到8.5%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广河的民营经济是从80年代起步的。1983年,全县仅有民营企业35家,产值154万元。20年多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励、扶持、引导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县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302,从业人员达到1.34万人,民营企业总产值达到10.7亿元,增加值2.68亿元,实现利润3978万元,上缴税金1321万元。民营经济不但在数量上有了较快发展,而且在规模上、结构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生产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皮毛加工单一生产领域发展到目前的冶炼、加工、建筑、交通运输、咨询、信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多种行业。2006年,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的39.5%。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县最具潜力、最具生机的经济增长点。

——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城乡交通明显改善:建国初期,广河绝大部分县乡之间,只有人畜和人力车辆行走的小道,仅有的兰郎公路也是一条等外沙砾公路,路基宽3-5。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50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广河的交通事业突飞猛进,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6年底,全县累计修建县乡公路8166.37公里,铺油硬化155.2公里,修建乡村公路131公里,公路桥梁48座、涵洞597座。兰郎二级公路(广河段)改造完工投入使用,康临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641.7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社通公路,道路铺油开始向村社延伸。目前,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主要集镇为枢纽,逐层向外辐射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

城镇面貌日新月异:50年前,广河县城很小,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00人,街道窄小,没有固定的商贸市场,无任何给排水设施。90年代以前,县城没有几幢像样的楼房,绝大多数机关办公用房是土木结构的小瓦房,居民住宅多为土房。如今,仅县城已建成办公大楼和居民住宅楼170余幢23万平方米,城区供电、给排水设施等条件大为改善,城区面积扩展到了2.5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人。尤其是近两年总投资1100万元的县城、三甲集、祁家集、买家巷“美化亮化”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兰郎一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总投资5780万元的县城中心广场、民贸公司开发工程相继完工。全县城镇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品位有了明显提高。

邮政通信电力迅猛发展: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邮政通信电力事业在国家扶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邮政投递线路达到13条,总长430公里100%的乡、村有直达邮路,100%的乡、村能看到当天的主要报刊。邮政特快专递、邮政快件等新业务发展势头强劲。通信规模不断扩大,到2006年全县100%的乡、村开通了电话,固定电话总量达19500部,电话普及率达9.1/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30000人,普及率达到14/百人,实现了国际、国内漫游。建成光缆150公里,网络覆盖率达到96%

50年前的广河,电力事业一片空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农网改造等一批电力项目的实施,使我县的电力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6年,已建成变电所5座,输电线路达698公里。实现了乡乡、村社、户户通电,保证了全县各行各业的用电需求。

——商贸流通繁荣兴旺。勤劳善良、诚实质朴的广河人民,素有走南闯北,四海经商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广河人成为全国商品经济最早的弄潮儿之一,全县约有3万多人长年在全国各地从事商贸流通。90年代以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先后完成了县城改造和三甲集、祁家集、买家巷、庄禾集等集镇建设,兴建了广河商贸城,三甲集畜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的大型综合市场。特别是皮毛市场和国内各大市场接轨,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集散地之一,触角伸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全县在市场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达2亿元。到2006年底,全县各类集贸市场达26处,总占地面积1123亩,经营摊点2000多处,交易商品达20个大类、1500多个品种,年交易额达6.6亿元。

——金融事业不断发展。50多年来,金融事业的稳步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目前,全县有金融机构24家,从业人员175人。资金流通活跃,近年各银行存款、贷款大幅度上升,2006年存款余额近4.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4亿元,金融事业为全县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5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广河历来兴学重教,蔚然成风。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提高民族素质,振兴广河经济的首要工作来抓,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到2006年,全县各类学校达121所,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在校学生达4万人,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分别达到97.7%99.5%90.7%。全县现有教师1993人。自恢复高考以来,先后给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合格学生1738人。特别是2006年参加高考的686学生中,上省定分数线118人,共有386名考生被高校录取,录取率达到56.3%。近年来,全县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已有3.1万人(次)受到了各种职业技术培训,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2%。近10年来,通过争取项目、社会捐助、群众集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新改扩建学校97所,建筑面积达10.75万平方米,配套更新了教育教学器材设备,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解放初期,广河的医疗卫生机构只有2个,医务人员仅有39名,卫生事业落后,人民群众健康得不到保障。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广河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到2006年,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达到15个,设有床位172张;个体医疗机构106个,其中村卫生所(室)41所,覆盖率为27.5%。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223人。人均寿命由50年前的50多岁提高到现在的70多岁。全县已形成一个医疗、防疫、妇幼、急救等门类齐全、初具规模、能防能治的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为全县人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广播电视事业欣欣向荣:50多年来,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目前,全县有乡镇广播站4个,有线电视台和差转台各1个,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4座,村村通设备59套,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全县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5.6%86.4%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50多年来,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23元,是197868倍,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38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9元,是1978年的40倍,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192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百舸争流千帆进,众志成城铸辉煌。当前,全县20万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十一五”规划,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正在向着小康建设目标奋勇前进。

我们相信,驾太子雄风,借奔兔之速,广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辉灿烂。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