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影子腔: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 反映陇南农村新生活

2020-05-25 14:51:3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影子腔又称灯凋、皮影戏、梅花腔,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来源于甘肃西和、礼县一带,最早出现于清朝康熙末年。它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形式,又借鉴秦腔、川剧的一些特点,逐步创定了风格独特、适宜山区演出的“山戏”影子腔。解放后,影子腔作为正式搬上舞台的新剧种,进行了大量改革提高工作,创作了反映陇南农村新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曾多次参加甘肃省汇演,受到专家好评。

影子腔的兴起除了社会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丰富的民间艺术给它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当地盛行的秦腔、川剧给予了它充分地借鉴。同时它不仅在皮影的制作上与当地的民间剪纸一脉相承,就连社火中的秧歌曲、民间鼓乐班的演奏、祭神时师公说唱,以及陇南独有的春官“说春”也与影子腔的音乐道白存在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它的产生对于丰富陇南当地民间文化生活,满足城乡人民尤其是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影子腔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影子腔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