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贡镇地名溯源

2020-06-18 15:30:53 来源:晴隆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王光伦 陈亚林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花贡镇位于晴隆县北部,距县城 60公里 ,地处东径105°2′—16′,北纬25°1′—26°11′之间。东与六枝特区隔光照湖相望,西与普安县龙吟镇相连,北接中营镇、南邻大田乡。全镇辖白胜、竹塘、花贡等9个行政村(社区),居住着布依、苗族、彝族等民族,总人口1.32万人,国土面积129.03平方公里。晴雨公路贯穿镇境,是晴隆县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1965年8月,始设花贡乡,隶属中营区,1984年改设花贡镇,隶属中营区,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将河塘乡与花贡镇合并建花贡镇,驻花贡至今。镇境内的花贡农场历经半个世纪搬迁至安顺。2006年,长流、中营、大田等地数千库区移民,环境移民搬迁至纳坝、五里牌,竹塘一带,新兴的两个移民新村,成为山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花贡镇历史以来为滇黔要道,至今在花贡镇都田仍有明清时期都司府的遗址。清末,白旗军攻打郎岱,曾经占居都司府,作为布军之地。明清时期的古驿道,由安顺之郎岱,过打铁关,毛口、进入县境西陵渡河塘、五里碑、都田、母洒,翻过老鹰岩经十八岗出县境,长约 60公里 。古驿道一路山高水长,峰回路转,九曲十环,风光十分秀丽。至今保存较完好的有五里牌至花贡(简称五花驿道)一段约 2公里 ,母洒至老鹰岩至十八岗约 1公里 。至今在花贡街边,仍有指路碑。“五花驿道”宽约五尺,石块铺砌,遇弯就曲,系古匠人精心铺就,其中一段由于年代久远被荒草淹没,另一段至今仍有人马行走,石块上凸现深深的蹄印,仿佛“得得”的马蹄声就在耳边响起,显示了当年这条古驿道历经风雨和金戈铁马的洗礼,承载着那段凝重深厚的人文历史。

  花贡地名充满人文烙印。古时候,花贡原名叫花纳,即花市与纳坝之间的山梁。花纳出了一个美女叫菊花,称为阿花,出了个才子叫贡生,称为阿贡。两人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贡生到京城参加会试,贡生走后杳无音讯,在老王冲山上有一个姓郑的山大王的王子,一面限一个月贡生不回来,就要强娶阿花上山做压寨夫人,否则,扬言要杀得花纳鸡犬不留;一面派人到河塘驿站渡口边堵截阿贡,令他有来无回。为了花纳相邻父老的生死,阿花被迫答应,一个月限期很快到了,阿花望穿秋水,感觉有不祥之兆,她听说派去传信的人被人杀死在河塘,便连夜朝河塘逃跑,准备寻找贡生。在月黑风高的晚上无意间巧遇过河的阿贡,郑大王的大公子连夜派兵追来,把阿花与阿贡堵在河塘渡口,阿贡与阿花两人发誓:“生前不能同床睡,死后也要共枕眠。”接着对天跪拜,并祝祷上天保佑花纳父老乡亲平安,然后双双跳江殉情。驻扎在都田的都司听说阿花与阿贡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便连夜派兵铲平了老王冲。花纳乡民为感谢阿花阿贡巾帼须眉之义举,在花贡为两人建祠堂供奉,乡邻青年男女为表示忠贞的爱情,纷纷到祠堂献花,后人便将花纳改为花贡至今。

  建国后,花贡镇发生了巨大变化,建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花贡农场,对花贡镇人文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七十年代,花贡红碎茶被誉为茶之绝品而流芳百世。本世纪初,花贡镇被定为黔西南州各届州长的党建和扶贫工作联系点后,花贡镇村民享受到党的阳光和雨露,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一年上一个台阶。

  普纳山茶才出道,便一鸣惊人,目前已发展茶叶1200亩,2008年新种茶园248亩,如今刚投产,价格不菲。普纳山最高海拔 1804米 ,种茶就在半山上,山上有3棵海碗粗细的茶树,为小叶茶,传说为元明时期的尼姑所植。在山上品茶,老茶回味绵长,春茶清香宜人。普纳山曾是“调北征南”明军的古战场。山上生长着茂密的蕨类植物和低矮的灌木丛,生态优美,流水淙淙。近山观水口,入地看层山。普纳山上飘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普纳山茶场奠基人为中营人胡州巨,他雄心勃勃地说:“要打造花贡有机绿茶之千古绝唱”。

  光照水电站形成后,光照湖碧波万顷,风光迤逦,景色诱人,泛舟其间,令人神清气爽,乐而忘返,光照湖已成为旅游胜地。

  花贡镇矿产资源丰富,有铅、锌、铜、煤等。其中铅、锌分布于丁头山和双凤山,已开采多年。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总投资约100亿元的晴北煤焦化一体化项目已落户花贡镇,正在建设。“十二五”期间,花贡镇党委、政府以打造晴北煤焦化循环工业园区和光照湖旅游为重点,发展烤烟一万亩,草地2万亩,构建花贡镇之宏伟蓝图。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