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战贫记·黔西南之一】“韦伯”出战返麻山相关信息

2020-04-29 09:16:00 来源:望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黑黢黢的大青石山体,连绵不断地耸立在麻山四面八方。寨子头一户人家门口,塑料小圆凳摆满一圈,几位干部和老老少少的村民围坐在一起,“摆白”(当地方言:意为摆谈)间或和风细雨,或言语高昂。

  像这样的院坝会,这几天,望谟县麻山镇各个村寨几乎每天要开一场。

  力主开院坝会谈心交心,而且只要有时间都能到场的,是村民们喊作的“韦伯”。

  57岁的韦伯,名叫韦光兴,苗族,是“撤并建”后麻山镇第一任党委书记。这段时间,主动响应黔西南州脱贫攻坚“补功课、补短板”的动员令,在州交通运输局调研员岗位上,请战回麻山。

  和镇里、村里的干部坐在一起,韦伯(图左)谦虚地称自己是在“敲边鼓”。

  情深深、意切切,父母都是麻山人,自己又被麻山群众当作“老干部”,韦伯抹不去心中沉甸甸的牵挂与责任。

  听说在易地扶贫搬迁中麻山部分村民依然故土难离,韦伯重返麻山,就是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

  4月22日,记者在麻山镇牛场村采访,就遇上了韦伯,遇上了韦伯的院坝会。

  在牛场村召开的干部群众院坝会。

  穿着一件普通的便装夹克,肩膀挎着个“上了年纪”的军用水壶,脚上的软质皮鞋全是灰,韦伯的语气平和、亲和、随和,用地道的苗语正与村民拉开家常。村支书姚胜友在一旁为我用汉语作了“翻译”——

  “大家的心情我理解。党和政府是让大家去过好日子,是帮大家。我们麻山田少土穷,除了种点包谷和豆角,简直没有多少收成。搬出去,活路多得很,天地大得很!”

  据记者了解,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望谟县麻山镇牛场、前锋、山花、光明、岜丛、打务共6个村被列入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去年在各方努力下,此项工作已经完成。但是最近由于故土难离等原因,搬迁工作需要稳定。

  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麻山。

  土如珍珠,水贵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这是对麻山客观形象的写照。在省里“全力冲刺90天,坚决打赢歼灭战”的大进军中,韦伯阔别多年再上麻山,和县政协副主席、麻山镇党委书记胡亦一起,逐家逐户给村民做工作,讲政策、强志气、解心结,只为乡亲们在去年已初步搬迁和安置的基础上,能够痛痛快快搬出大山,快步过上好日子。

  走在牛场村坑坑洼洼的碎石山道,韦伯熟门熟路,挨家挨户到村民屋里串门。既是麻山老领导,又是苗族大阿伯,村民们远远便迎上前去,把韦伯接进家门。

  韦伯和村里乡亲亲如一家。

  “我们原来有麻山精神,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坚韧不拔、坚持不懈,是大家一起提出来的。现在,我们也要有新的麻山精神,要有搬出去的勇气,搬出去的决心!”韦伯给村民杨晓秀打气。

  “再是金窝银窝,也不如我现在的窝。去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生活咋办哟”,65岁的杨晓秀仍然犹豫不决。

  “不要怕。胡亦书记之前就一直在义龙新区,管搬迁过去群众的生活。能够住上新房子,看病有医院,娃娃读书有学校,上班打工有地方,没有什么愁的呀。”韦伯苦口婆心,掏心窝子对其劝说。

  不顾爬坡上坎、山路崎岖,像对杨晓秀这样上门三番五次地劝说,是韦伯这几天常做的“功课”。他认为,一定要让乡亲们理解易地扶贫搬迁的好处,能够坚定地主动搬、愿意搬。“强扭的瓜不甜”,做村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可千万不能强来。

  以心换心,效果已经一步步显现。

  在望谟实验高中读高二的陈青兰、在邻县册亨读高一的杨秀萍,4月22日都参加了牛场村的院坝会,两家的父母分别在广东和浙江打工。听了韦伯的动员,早已接触山外世界的陈青兰和杨秀萍,坚定了搬家的心思,“我们今天就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把院坝会发的宣传单念给他们听”,不愿祖祖辈辈再困在麻山受穷的两个小姐妹,不约而同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

  看来韦伯开展的思想工作做通了。

  单枪匹马,毕竟力量有限。韦伯在上级党委、政府已有驻麻山脱贫攻坚工作队基础上,请县里协助,联络了如今在望谟县城工作居住,曾经在麻山生活过、工作过的17名干部职工、教师、退休干部,共同组成“返乡助攻团”,结伴一起上麻山。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用亲情、血缘、民族感情,跟随韦伯说事实、讲道理,想方设法感染村民,坚定搬迁。

  “胡亦书记他们比我年轻,整个镇党委的工作做得扎实”,尽管做了不少工作,韦伯认为自己这支“亲友队”“亲友团”只是在敲边鼓,还是镇党委在“管总”,起了关键作用。

  “说起惭愧,之前我总结过易地扶贫搬迁‘六动’工作法:政策推动、利益牵动、行政驱动、科学促动、小手拉动、亲情触动,想的就是从几个方面能够动员群众搬新家。现在看来还不完善。”韦伯这一次重返麻山,已经有了新的思考。

  他告诉记者,“六动”要改为“七动”,而且新加的要放在第一条——党建带动。

  望着“脱贫攻坚工作队”的猎猎红旗,韦伯显得不像57岁的人,神情年轻了许多。“打务村就是村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好,搬迁工作完成得好。我们要抓紧时间,跟着镇党委多做点事,早些让麻山乡亲主动搬出大山!”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