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联望:凝心聚力向前行

2020-06-18 11:51:01 来源:义龙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苏远健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在义龙新区新桥镇高普陇村的大山里,经常看到一个忙绿的身影,他若不在群众家中,就是在田间地角,带领村里的“两委一队”,热心地为群众解难题,化难事,帮助群众修公路、拔穷根、兴产业,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助推贫困村减贫摘帽。他就是义龙新区新桥镇高普陇村第一书记黄联望。

  无悔扶贫路

  黄联望,一位29岁的男青年,201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7月参加工作,2017年由义龙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新桥镇高普陇村任第一书记。他所驻的高普陇村位于新桥镇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1.4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组,户籍人口551户2391人,贫困发生率为18.36%,曾经是新桥镇发展最为滞后的贫困村之一。

  黄联望初到高普陇村时,面对他的,仅有一条硬化的通组路到达村委会,群众下山总要踩着湿滑而危险的泥土路,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全村94户贫困户351人没有产业支撑,生活窘迫,顿时让他倍感心酸。他心里想着: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改变现状,一定要把群众从贫困中解救出来。本着这样的理念,他立即从村里找来地形图,带上笔记本,叫上村支“两委”人员开始了入户走访,他一户也没有放过,刚开始,群众看他相貌很年轻,都嚷嚷着怀疑地说:“这么年轻的同志来帮扶我们,可靠吗?”于是很多群众不愿同他交流,但他没有因此而灰心,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带领村民闯出一条致富道路的决心。他继续前行,短短10来天,全村12个村民小组585户2424人的基本情况全部掌握在了他的脑海里。

  在走访中,一位群众毫不客气地说:“我们村离镇上远,路又烂,有好东西都烂在地里,运不出去,这么多年了都没有解决,你又不是什么大官,你能帮我们解决得了什么问题。”听完这话后,黄联望不慌不忙地说:“你放心,既然我来了,就一定会和你们一起想办法。”一句质朴的话,让贫困群众心中有了底。

  回到村指挥所后,黄联望心想,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村情,就应该到村里向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诉求。村关二组杨政兰户,因丈夫早早过世,一人在家带着两个儿子,没有资金发展产业,就想要申请低保,因条件不符合,一直没有被纳入低保户,她因此对村支“两委”产生了不信任。黄联望得知后,第一时间上门,但被杨政兰拒之门外,吃了“闭门羹”的他并没有放弃。他坚持上门走访,直到第三次,杨政兰终于开了门,情绪激动地哭诉:“我家为什么不能享受低保?你们不给我,我就不配合工作!”黄联望耐心安抚着说:“杨大姐,不是我们不给你,纳入低保是有政策标准的,根据目前你家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的情况,你看我们村里面,还有那些更需要保障的人家啊……”在他的一阵劝说下,杨政兰终于消除了积怨,黄联望趁势而上:“我知道你一直都想养猪,这样,你把猪圈整好,我帮你申请产业帮扶资金。”一句暖心的话,让杨政兰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2018年,村里果真为她申请了1800元的“因户施策”项目帮扶资金,而她也顺利实现了养猪的愿望,黄联望还主动承担起了杨政兰的帮扶责任人,成为了杨政兰户的致富“导师”。

  凝心聚力向前行

  高普陇村交通条件差,地域广、人口分布也较为分散,部分外乡人到过该村后,但凡再提及对该村的印象时,时常会把该村戏称为“搞不拢”。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要建好全村12个村民小组的通组路,这是村民多年来期盼的大事,黄联望心想,一定要把这事办好。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全力支持下,黄联望一个组接一个组地组织群众召开共商会,一户挨着一户的开展走访动员。特别是关一组原有道路窄、路坎高、路边全是岩石,施工难度大,道路扩展占用部分耕地,涉及的村民都不同意无偿出让,提出要村里补偿,这让黄联望非常头疼。但他深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一旦开了这道口子,那么类似的情况就会更复杂,这与村里立下的修路规矩也不相符。他拿定主意后,亲自带领村支“两委”、党员采取了入户动员、各个击破的方式走家串户口拉家常,聊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村里一些“五老”人员开始做出了让步,紧接着,涉及田间地角被占用的村民纷纷表示同意修路。

  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通了,黄联望就可以放手解决修路资金的难题了,他跑山路、找对策,在镇政府、群众的支持下,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水泥路蜿蜒向12个村民小组延伸。期间,他带领村支“两委”人员24小时现场抢抓进度,坚持与施工队伍同吃同住,直到道路修通为止。短短3个月时间,全村10多公里的通组路和40多公里串户路全部实现了全覆盖。此时,谁也不知道,当黄联望正在忙于修路的时候,他的妻子怀孕待产却无暇照顾,他把丈夫的责任交给了母亲。对此,他的内心十分愧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梦想,依然坚持住在大山里,高普陇村群众此时才发现,这位年轻的小伙果然不简单。

  兴产业 旺山村

  路修好了,群众的致富又成了黄联望驻村的最大考验。经过在村里“转悠”,他发现,村内可耕种环境条件较差,但杉木林较多,这也是村里的一笔财富。但这些还不够,要想谋求产业新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就要兴产业。2018年春,他决定带领村支“两委”出去考察,回村后,结合全村水资源丰富的特点,立即组织召开群众会,在大家的支持下,对群众部分土地进行了流转,采取“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引进稻田养蟹项目,将全体贫困户纳入社员,参与年底分红。但因缺乏管理经验,投入和产出比失衡,第一次尝试造成亏损,但他没有让社员受到损失,还是将“红利”分红给了贫困户。他没有灰心,一边安慰群众,一边和村支“两委”找原因,在群众的支持下,他决定转变经营模式,将基地全权转租给养鱼大户,思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且效益初显,不仅扭转了贫困户毫无收益的局面,每户贫困户还得了300元的分红。2018年,高普陇村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整体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2019年底,在新区大力推进韭菜产业的背景下,黄联望结合村里的自然水土条件,认为这是个大好机会,便带领村民以产业规模化发展取代原来的零散种植,采用“村社合一”的模式,将收益的50%分配给贫困户,并带动周边农户务工。目前,韭菜已完成移栽25亩,长势良好,预计今年7月收割出售。

  黄联望正是以这样不松懈、不放弃、迎难而上的精神,扎根一线,赢得了干部和群众的赞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90后”新青年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责任和担当,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换上了新装。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