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场:深化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做足“+”功夫

2020-03-19 17:27:09 来源:贵州绥阳县 作者:全媒记者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展以来,蒲场镇认真落实“八要素”要求,按照“四新一高”理念,围绕“321”工程,不断优化组织方式,大力推广“果+”“椒+”“稻+”等农业套种轮作生产方式,进一步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将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

当前,正值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在蒲场镇儒溪村板仓坝坝区辣椒种植基地里,人头攒动,划线、开厢、施肥、覆膜……大家各司其职,随处可见一片热火朝天的种植场景。

“元月份开始机器进场打土,以辣椒为主导,这一季辣椒收完之后我们要分成几个阶段、几个品种来实施,主要是白菜、莲花白、娃娃菜、莴笋这四个品种。”据辣椒种植大户金安明介绍到,如果只种植单一品种的辣椒,虽然也能收入不少,但是也会有土地撂荒闲置的时候,无法发挥土地最大的经济效益,今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今年准备尝试多品种套种,这样不光自己能多一些收入,在他家地里干活的群众也能增加不少务工收入,一举多得。

“我们二月份开始的,80块钱一天,每天上8小时。有活我们就来做,一个月能挣个二千多块钱。在农村,只要有活干,每个月多少都有点收获。”正覆膜的坝区村民冉凤英提起在家门口就能干活,心里美滋滋的,和她一样,每天在辣椒基地干活的周边群众有二十多个,很多都是老年人,平时在家里也没有多少事,现在坝区有了“大动作”,他们也就有了活干。

板仓坝坝区规划面积686亩,原来是以种植白茶为主,为了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该坝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在原有的380亩白茶的基础上,通过做实“椒+菜”的生产模式,进一步提升坝区规模化种植效益,提升产业附加值。

为充分发挥在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该坝区成立了坝区党支部,在建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坝长”的基础上,抽调一名班子成员担任副坝长,以及资深农业干部蹲点跟踪服务,同时还邀请县农业农村局的三名专家蹲点指导产业发展。

“我们作为农业农村局工作队下来,在坝区指导服务这块主要负责育苗、土地的整理,土地的整理主要牵扯到挖沟、起垄,还有施肥、盖薄膜,然后在大田移栽的时候指导大田移栽等工作。”现场指导的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杰说。

同样,在该镇蒲风大坝上,村民们也三三两两的在为果树修芽、为新种植的茄子起笼盖膜,抢抓时节,以便提前上市卖个好价钱。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该镇打破行政区划,与相邻的风华镇联合成了坝区党委会,并明确一套班子跟踪服务。

据蒲场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杨传飞介绍:蒲风坝区总的是1050亩,采取“蒲风坝区党委+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组织方式,主要种植“水果+蔬”“稻+蔬菜”。目前,种植的小白菜、茄子等已全部下地,长势良好。

蒲风坝区是蒲场万亩大坝中的一块,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好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该镇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将原有的11152.2亩大坝划分为6个小坝,分别明确一套人马蹲点指导。  

早在2013年,蒲场镇精品水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覆盖带动全镇8个村都种上了水果,先后引进了企业,成立公司、合作社20多家,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一起连片种植。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全镇水果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年产值均在2亿元以上。截止目前,蒲场镇内现有种植市级龙头企业2家,种植公司6家,合作社7家,种植大户8家。

“为了抓好坝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我们以班子领导来带队,每个班子成员分别领办了一个坝区,形成了一套班子来对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来进行主抓。其中,板仓坝坝区采取的模式是‘茶叶+辣椒+蔬菜’的轮作。蒲场坝区主要结合到原有的水果,以精品果蔬套种的方式来进行轮作,来增加亩产值,来提高群众收入。”据蒲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彭伟介绍。

截止到目前,该镇坝区除原有种植的水果外,其他作物都已经在陆续移栽到大田,预计到四月中旬能够全部移栽完毕。接下来的工作中,该镇将把重心就放在田间管理上,为下一步的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