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曲艺:形式多样 各具特色

2016-07-01 18:00:04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郭海英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海门的曲艺有评话、拔子书、弹词,是由江南吴地传入。

  评话。说故事古已有之,但有专门艺人叙述故事——评话,海门人谓之“说大书”,是在清代光绪年间。大洪镇艺人徐云德,用海门方言说评话《施公案》、《彭公案》。清末,有落户海门的苏州艺人黄汉舟说的是《水浒》。30年代有蒋鹤声等。

  钹子书。俗称“洋钎书”、“敲洋钎”。艺人一手持一片小钹,另一手执竹签。一边敲击,“铛铛”作韵,一边用海门方言演唱故事情节。清光绪年间,较有影响的是常乐镇的张仲飞(绰号张麻子)演唱《白蛇传》、《双珠凤》等曲目。搭连镇的董汉文,演唱《麒麟豹》。

  弹词。清朝末年,钹子书艺人张仲飞改唱弹词,以三弦作伴奏,自弹自唱,称“弦子书”,说白仍为海门方言,唱腔是由海门民间小调演变而成的“北调”,俗称“哎哎调”。江南苏州弹词艺人常来海门演唱其中,倪省坤仿学苏腔唱成苏州弹词,一脉相传其弟倪省三。倪省三的弟子刘振鸿、蔡翠屏夫妇“双档”(男弹三弦、女弹琵琶),演唱传统书目《珍珠塔》、《双珠凤》、《孟丽君》等。刘振鸿精通曲艺,基本功“说、噱、弹、唱、演”自成一体,因吐字清晰,通俗易懂,被听客称为“刘振鸿调”(刘调),刘蔡夫妇弟子甚多。潘德祥是由评话改唱弹词的。他的三弦琵琶弹得好,南调也学得纯正,看家书是《万花楼》。1979年,县文化馆举办评弹学习班,并组织海门文化馆评弹演出队,配成“小双档”江淑华、钱建美等年轻演员8人;由刘振鸿、蔡翠萍口述,丁秀发整理《蔡金莲告状》、《十美图》、《珍珠塔》、《合同记》等11部长篇传统弹词书目。80年代,年轻演员多次参加南通市曲艺协会举办的“三塘杯”、“海花杯”、“南方杯”等曲艺比赛,均获三等以上奖项。1980,丁秀发创作的弹词《盼夫记》刊《江苏戏曲丛刊》,庄葆森的弹词开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载《曲艺》杂志。1988年,江淑华、钱建美演唱的《合同记——夫妻相会》在“江浙沪两省一市评弹会书”中获演出奖。

  新中国建立后,传入海门地区的曲艺形式还有“上海说唱”、“独脚戏”、“快板”、“相声”等。(郭海英)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