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建置沿革

2020-03-03 06:08:12 来源:河间市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春秋时为燕国之域,战国时分属燕、赵二国。周显王扁十九年(前350年)燕文侯置武垣县。秦置武垣县(今肃宁县垣城村,系河间县前身)。公元前300年建赵都军城,治所在今河间市区。西汉初(前206年)析武垣县东北部分地域建州乡县(治所在河间市冢耳村)和束州县(治所在河间市束城镇),州乡属涿郡、束州属渤海郡。西汉高帝始置河间郡(治所在今献县乐成)。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建中水侯国(治所在河间市北皇亲庄以南、献县南皇亲庄以北),属涿郡,东汉属河间国。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于州乡县建州乡侯国,王莽时废。东汉时将州乡并入武垣县。建安中(207年~208年)武垣改名阿武,在今城南12.5公里处另建武垣县,史称阿武为西武垣城,新建武垣县为东武垣城。三国时武垣属魏之河间国。西晋怀帝时(307年)武垣境为“争战”之地,隶属变异频繁。朝代更迭,河间也几易其名。王莽称帝时改武垣曰“垣翰亭”。东晋时,武垣一度称“集宁县”。南北朝时(420年~589年)于赵都军城始置瀛州,不久又改称河间郡,武垣县属之。隋文帝开皇初(581年)废郡复称瀛州。隋炀帝大业初(605年~608年)废州复称河间郡。同时,把从战国始,到隋大业初止,具有一千年左右历史的武垣县治迁至赵都军城(即今河间市区),又因该城位于沙(子牙河)唐(古寇水)两河之间,故由武垣县改名河间县。此时,郡县治所均在河间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郡复称瀛州,河间县属之。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析河间县北境置武兴县(治所在今任丘市长丰镇)。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河间复称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称瀛州。河间县本瀛州附郭首县。辽太宗天显十二年(937年)后晋高祖石敬瑭为夺取后唐政权,割让燕云十六州于辽,瀛乃其一。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9年)归后周辖。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于河间置高阳关路安抚使,统十州军事,赐瀛海军,与太原、中山并称河北三镇。宋大观二年(1108年),罢瀛州建河间府,辖河间县、束城县等。金正隆年间析河间西部村庄建肃宁县,属河北东路河间府。金天会七年(1129年),在河间城置总管府,属河北东路。金正隆六年(1156年),设转运司于河间。宋度宗赵祺咸淳元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置河间路总管府,河间县属河间路总管府。此时,河间县一度改称瀛县,不久又恢复原河间县名。同年,莫亭(任丘)、肃宁、任丘三县并入河间县,不久又各复原建制。明洪武元年(1368年)河间去路称府,河间县属京师河间府。明永乐迁都北京,改北平布政司为河北直隶省,河间县属河北直隶省河间府。永乐元年(1403年)在河间城设立河间卫、沈阳中屯卫、大同中屯卫三卫,负责军事联防。清代设直隶河间府,河间县属之。清康熙八年(1669年)河间府改设“协镇府”,不久又复称直隶河间府,辖河间等县。民国2年(1913年)废河间府,河间县属直隶省渤海道。民国3年(1914年)河间县属直隶津海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河间县隶属河北省。民国25年(1936年)建河间督察专员公署,辖河间、献县、肃宁、高阳、任丘、大城6县。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区行署、冀中八分区机关曾驻河间。河间曾两次建立河间市,19492月撤销河间市,8月撤销冀中区,河间县属河北省沧县专员督察公署,9月撤销任河县,原属河间县区域复归河间县。1954424日撤销建国县,原属河间县区域复归河间。1958428日,沧县专区并入天津专区,河间县改属天津专区,1120日肃宁并入河间县,12月天津专区并入天津市,河间县改属天津市。1961523日,沧县专区从天津析出,改建沧州专区,河间县属沧州专区。1962327日,河间、肃宁分置,恢复原县建制,属沧州专区。1970年,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河间县属沧州地区。19901018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政部批复“撤销河间县,设立河间市”,仍隶属沧州地区。19937月,沧州市与沧州地区合并为新的沧州市,河间市属之。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