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南第一府 ---河间府署建筑空间和风格探析

2020-03-03 06:08:39 来源:河间市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文化的外化”。河间府署景区是在原基址勘察的基础上原规模复建,从用材选择、建筑工艺、建筑形制上,除大堂遵循了元代建筑风格,其它建筑严格按照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复建,不采用任何钢筋混凝土建筑模式,以求恢复后的府署建筑空间和风格都能完全得以传承。府署的复建并不只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简单的物质外壳,而是通过其原址原貌复苏以达成河间府署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古建保护的复合影响作用。

 建筑空间、风格的影响因素


 

所有的建筑的空间和风格均非一成不变。不同的建筑,因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和风格迥然相异。河间府署单体建筑的空间和风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各种因素同时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联。

   

建筑的类型与功能

建筑的类型和功能是制约着建筑本身,影响空间和风格的最根本因素,同时也是最直接因素。河间府署是古河间府的象征,其建筑类型为官式建筑。这种建筑类型的定位就决定了河间府署与普通常见的北方建筑有着很大的差异,官式建筑不同于民居建筑的自由灵活,无论在等级、样式、规格、尺度上都有一定的严格要求。  


 

建筑类型的制约影响决定了建筑空间表现为单体空间的巨大整体和等级秩序礼制的空间观感,因而呈现出庄严、肃穆、崇高的官式建筑风格。府署的功能定位是官员办公与休闲的所在,所以环境优美,园林多,规模大。功能包括官员行政办公和日常起居等需求。古河间官吏大多是文人,其审美情趣,文人心态在建筑、景观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体现。河间府署的建筑环境就是“庄严肃穆、气魄雄浑、古朴典雅的佳境。”

    文脉——文脉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文脉在建筑学中可延展为地域、历史、文化和风俗等对建筑的影响。

地域

府署作为古河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最重要建筑,其建筑空间和风格受地域影响颇大。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墙体厚,墙面重,木材用料粗,建筑外形显得浑厚稳重。古河间为京畿辅地,历代皇帝南下时必经之路,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誉。因此,河间府署在建筑规制及风格等方面既延续了北方古代建筑的特点,体量及功能上又不同于其它地方的衙署建筑,整体呈现出朴素、淡雅和自然的风格,建筑结构和外形更是多种多样。
 

   

历史

明初至明中期以前建筑崇尚古风,讲究制度,装饰朴素,尺度雄伟,嘉靖年间,奢侈之风渐盛,影响所至,使后期风格为之一变。河间府署建筑除了受时代风尚的影响之外,除部分建筑继承宋、元旧法外,更多维持河间明中期建筑朴实雄浑的风格。
 

  
 

文化

河间府署风格大多沿用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保留了宋、元的做法,具有隋、唐遗风,而且在平面布局、建筑材料、建筑外观、建筑防火、建筑防潮、建筑采光、建筑装饰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河间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完全的传承了历史文化。
 


   

风水

风水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它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园林学、伦理学、预测学、美学于一体,是天地之学,即堪舆学。“堪天道,舆地道”,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实践积累的宝贵的文化结晶,在中国历代环境艺术中都存在风水的规范。风水庭院组合理论认为,堂屋应布置在住宅的主要方位,而厨房则应布置在住宅的次要方位。因此,河间府署的平面结构呈现出的空间序列为:仪门——戒石坊——大堂——穿堂——二堂——三堂——内宅,两侧设厢房、内宅厢房和花厅等附属建筑。 
 

单体建筑的空间

 河间府署分为东、中、西三路轴线,从单体建筑的空间和风格来看,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和两侧的附属建筑有所差异。故以主要、附属单体建筑的对比手法进行空间的分析。

    
 

空间尺度——河间府署作为大型行政公共建筑,其室内空间的尺度感应与房间的功能性质相符。高而开敞的空间尺度虽然大大地超出了人这一使用者的物质功能使用的要求,但营造了端正、平稳、肃穆和庄重的空间观感,恰恰满足了其作为古代政治空间的精神功能使用的需求。

 

府署与中国古代建筑一样,有其共同的规律性,都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以十分规范、标准的“间”作为空间单元,通过改变单体建筑的开间、进深和高度,变幻出无数种形式、类型,变幻出无数种情态特征。同时也正因为“间”这种模数化的定型手法,使得河间府署主轴线上的空间变幻丰富却又不显繁乱,整体空间布局庄重而严谨。府署室内采用仿古砖混木构架梁柱,室内分隔明晰,室内空间分层明确。整体空间极富装饰性和艺术性。附属建筑基于其辅助的功能,其空间尺度只需保证功能的合理性,一般尺度上符合人体尺度,以围合方式构建,墙高大而敦实,形成封闭式的空间形态。 

    

空间渗透——河间府署建筑群内多设四合院,建筑单体内外分割也多为木柱或是不封闭的砖混、木墙板,整个空间显示出流动的状态。空间室内外互相交融,人、建筑、自然息息相通,从而给人以开放式的空间感受。


 

从仪门进入院内,过大堂、穿堂、二堂、三堂,再至内宅,空间变化内外虚实交接。整体是从公共空间向庭院私密空间过渡,动静结合,公私分明,既有很强的建筑韵律感,又有鲜明的空间层次。这种空间的通与隔,即建筑中的虚实。这种中国古代府署建筑空间,也与其他文化领域一样,多讲究虚实,与文化意趣相印证。

   
 

 空间序列——府署主体建筑置于中轴线上,以中轴线纵深延伸,两侧均匀对称,象征严肃的人间伦理秩序。序列化空间组织指的是建筑主要动线上的多个空间的一种组合方式。府署的主要动线是南北轴线,空间的序列化指的是多个单体空间以明确的“界面”(门或堂等)来分隔和联系,向四面作横向有序的铺开,在群体组合中作出回旋与往复,从而形成一系列空间的层次和秩序。

    

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与壮观主要地表现在平面的建筑群体的组合与布局的有序性上,府署这种政治建筑空间也是被以“礼制”为中心的儒家学说的发展,等级伦理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所影响,形成了建筑主要动线上的序列化空间组合方式。

    

空间审美——府署主体建筑空间可以归类为一种政治空间。朱剑飞先生在对清故宫及北京政治空间的分析中,提出了“神圣”、“暴力”、“世俗”和“常规”四类关于政治空间的“实践”。在府署建筑中,政治空间的“世俗”和“常规”是体现的最为充分的。


 

府署的空间布局,都是按封建统治的礼制来加以规划的,因而具有森严的等级和肃穆的阴阳术数。布局按中轴线作左右对称、层层进深的布局,秩序井然、气氛庄重,以达到一定预期的空间审美。

    

单体建筑的风格

空间风格


 

府署建筑主体建筑尺度大,空间高大而开敞,辅助建筑尺度小且宜人,“间”的韵律感、空间的有隔有透、空间流动的渗透感、虚实相生和空间序列共同创造出规整有序、和谐、安定的空间氛围,营造出庄严、肃穆、崇高的官式建筑风格,给人以端正、平稳、肃穆和庄重的空间感觉。
 

构造风格


 

府署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完全恢复为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及相应的建筑风格。整体构造采用穿斗式厅堂构架,室内作砌上明造,并使用独特的斗拱(插栱),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室内作砌上明造展示了古建的复杂构造形式,纵、横、竖三个方向的构件,互相交错,组成一个整体,清晰明了,极具美感,形成独特的木构风格。

   

装饰风格


 

 主体建筑是整个河间府署建筑群的核心地带,所以主体建筑的室内设计和装饰处理最为讲究,同时也最具特色。装饰中最为突出富有文化内涵的装饰无疑是河间独特风格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石雕多用于府署的柱础和装饰祥兽,和砖雕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层次分明、起伏有序、技艺精湛。木雕分量最重,主要装饰在府署建筑内部的重要部位:梁枋、斗拱、雀替、扇窗、扇门、栏板等。木雕简洁明快,线条粗犷奔放,以几何形为主。它既是为了美化,给人以艺术的熏陶,陶治人们的情操,又要考虑实用性,确保建筑构件的坚实耐用。三雕艺术设计与府署建筑是同步进行的,其安装部位与府署环境非常协调一致,没有轻率、凑合之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的河间古建技艺,从建筑学和美学两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生命力,在府署工程营建中重放光华。彩画是河间府署建筑中重要的装饰手法,是府署建筑的装饰的点睛之笔,主要采用一麻五灰地仗做法,以官式旋子彩画(雅伍墨)为主格式,以地方彩画及创新彩画为辅,色调以冷色调的黑、绿、青,少量施红、黄、白、金,从而使河间府署建筑呈现出一种豪放而赫然的气势。

  

艺术风格


 

  河间府署建筑形制规整统一,建筑组合灵活丰富,整体形象端正、平稳、肃穆和庄重,体现了明清时期官式建筑空间的风格。错落有致的院落,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体现了古建清秀素雅的风格特点。河间府署保存传统的形制、传统的结构、传统的材料、传统的工艺,使传统建筑技艺得到传承。


 

随着近年来对府署建筑的研究与发现,河间府署的复建在建筑空间功能、建筑构造装饰和建筑外形色彩风格等各方面都让衙署文化得以完美的传承。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