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灵魂的军装不褪色:记江源街道武装部长付恒锁

2020-04-14 21:17:41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他似钢,用纪律造就铮铮铁骨;他像水,用细腻浸润每一名民兵的心田;一副坚毅的表情,一个标准的军礼,一身绿色的戎装,一抹铿锵的背影。他,用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水的韧劲,为江源街道锻造出一支雷厉风行、素质过硬的民兵队伍。

  他是41岁的付恒锁,江源区江源街道武装部部长,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基层“小人物”,却在十几年间不停歇的做着一件件“小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为民、务实、清廉、责任和担当,用朴实的为民情怀书写着共产党员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篇章。

  “黑脸”老付

  提起付恒锁,熟悉他的人都习惯称他为“老付”,生活中的老付为人坦率真诚,待人温暖如邻家大哥,无论是路边拾荒的老人,还是怨气十足的上访户,他都会笑呵呵地伸出援手,可到了训练场,“大哥”却瞬间变成了不徇私情的“黑脸包公”,连平常十分要好的兄弟,也不留情面。老付说这是他治不好的“职业病”。

  “报告!”

  “动!”随着老付的一声令下,民兵姜云快速擦掉已经流入眼中的汗水。类似的场景对于了解老付抓训练的人来讲并不陌生,在江源区,他抓训练正规、严格是出了名的。

  1997年,刚刚脱下军装的老付心里一下子空了,哪怕是十年充满挑战的警察生涯,也无法满足他心中对于铁血戎装的那丝留恋,“直至我到了江源街道,接受了现在的工作,才又找回了那份在部队时的感觉。”老付憨厚地笑着说。三年的军营生活,造就了他认真坚毅的行事作风,而这种作风也被他在训练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次街道防化救援分队的日常训练中,老付与普通民兵一样,顶着30多度的高温进行紧张的模拟操作。按照规定,受训人员的防毒面具穿戴要在7秒内完成,但一向严要求的老付却要求自己带的民兵5秒内必须完成规定动作,不达标者被责令继续练习,第一次接受训练的王禹翔对于教官的要求表示不理解,于是年轻气盛的他向老付发起了挑战:“如果付部长能够在3秒之内完成规定动作,我就服气。完不成,您就不能像训练作战部队一样地训练我们。”这意味着老付如果接受挑战,就必须在3秒之内将取防毒面具、戴到头上、检查是否漏气等一连串动作按标准完成,在旁人看来,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望着年轻人眼里的挑衅意味,老付欣然接下了战书,在受训分队十多人的见证下,眨眼间,他便穿戴完毕,用时2.46秒。老付赢了,王禹翔惊呆了,全体队员折服了,从此他成了全体受训民兵学习和向往的榜样。

  在老付的民兵营中,有18岁高中刚毕业的学生,有优秀的机关干部,还有放牛种地的农民、出租车司机、个体户老板等等。大家都是慕名而来,有的甚至不是老付辖区的群众也主动要求参加他组织的训练。

  除了严格认真,他还有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老付根据受训民兵年龄差距大,社会岗位不同的现实情况,有的放矢,分组进行训练,不同组别,年龄不同,训练内容和强度就随之不同,效果自然更加理想。另外,为了增强民兵的集体荣誉感,老付提出了“罚组长,赏大家”的奖惩办法,即如果有人在训练中屡屡表现不好,其带组组长就要替他受罚,“反之,获得荣誉时我们就要奖励整个团队,因为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老付说这话的时候有些小小的得意。

  自2014年10月被任命为江源街道武装部长以来,老付重新对民兵进行整组,健全了街道的基干民兵连和应急分队,在今年和去年的全区民兵队列会操和警棍盾牌操比赛中,他的这支队伍在参赛的10支队伍中赢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穿戴防毒面具和战术基础动作的单项比赛中,夺得了冠军。宣布成绩的一刻,队员们终于明白了他们眼中“包公”的良苦用心,也终于明白了老付对于人心、荣誉、兄弟的基本定义。

   有困难找老付

  老付深得民兵的支持和信赖,更源于训练场下他对人真诚、善于助人的人格魅力。训练场下,老付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群众,与民兵们打成一片。几年来,他走遍了辖区内三个村、两个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整理反映的问题,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帮着解决,不能解决的就上报相关部门帮助解决。“掏点钱买米面送给困难民兵,农忙时帮着农户干点农活,都是咱应该做的,看人家困难咱也不能不管啊。”老付做的总是比说的多。

  辖区内的荣华村是一个偏远山村,村里只有四五十户人家,没有集体收入。老付了解情况后,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找门路,争取资金,拓宽致富渠道。考虑到该村地多人少、土壤肥沃,原生态优势明显,老付向村委会提出建议,规划设计以发展集体生态养殖项目为主,通过科学散养牛、羊等方式,为村民增加收入。他还鼓励村主任自己创业,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农家乐项目,带动全村以合作社的方式入股运营。在老付的积极推动下,现在的荣华村,各项工作都有了很大的起色,而他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老付常说:“村民都不容易,来上访说明有难事,咱能帮就帮,咱有工资,过得怎么也比农民强。”平日里,他和妻子在早市上买菜,经常会有大爷大娘硬要塞给他各种蔬菜、水果、煎饼等等,他实在拒绝不了大家的好意,只能让妻子付钱捎话:“你们挣钱不容易,该是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老付看着你们过得好,他心里也高兴。”老付日常的言行深深地感动着父老乡亲,朴实的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来表达谢意,只能用自家种的、自己做的食物来回馈老付的帮助。但在老付的内心深处,时刻铭记着当初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他深知,作为党的基层干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着党的形象,今天能拿一捆葱,明天就能拿一捆钱,无论何时万不能向群众伸手。老付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在群众面前树立起一个党员干部的高峰。

  实干就有收获,2016年2月,江源街道武装部被区人武部评为“优秀基层武装部”,2016年3月,老付被吉林省军区评为白山地区唯一一个“民兵预备役基层干部标兵”

  “不称职”的老付

  从结婚那天开始,老付的妻子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为他担心焦虑的不眠之夜。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自己的丈夫,他身上总是有着一种为工作啥都不顾的拼劲,一股遇到危险必须冲的倔劲,一份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群众受伤的善良,所以妻子对于他的老付总是爱恨交织。爱,爱他的耿直、有担当,恨,恨他的既照顾不好自己又冷落了家人。

  在家里,老付是儿子、是女婿、是父亲、是丈夫,长辈生病,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一次岳母住院,他在病榻前伺候得比亲生儿女还周到,病友眼里他是好儿子;不忙的时候,老付会负责家里的一切家务,做饭、拖地、洗衣,外人眼里的他是个好老公。但他们都不知道,工作中的老付是拼命三郎,自从担任武装部长之后,他工作经常是早出晚归,每到民兵训练,防火防汛,抗洪抢险,半个月不回家是常事。

  曾经,做完手术的儿子说:多么希望被推出来时,看到的第一个人是爸爸。——可是,没有。只有电话中的那句“儿子,对不起了,爸爸这边的工作一结束就回去看你”。曾经,卧病的妻子说:自己生病住院时,多么希望在身边陪伴的是老公。——可是,没有。只有手机中传来的“老婆,照顾好自己,结束后马上就回。”的焦急和关切。曾经,70多岁的老母亲说:多么希望儿子每天都能回来看看我。——可是,没有。只有那静静摆在桌子上的各种保养品……实际上,老付对家人也经常感到亏欠与自责,儿子中考需要家人陪伴,他在搞民兵训练;妻子甲状腺出问题,需要丈夫带去医院检查,他工作在第一线;家里房子装修往楼上扛大理石,他在带队集训。

  妻子平日里满腹怨言,遇有险情又担惊受怕,激动时也数落过老付:“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都指望不上,你这样的老公,为了工作,家里啥也不顾了!”而老付也对妻儿怀着深深的愧疚。他说:“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回归家庭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对老婆孩子关心得也确实不够。”为了取得他们的谅解,在去年的考核中,老付邀请了他的妻子和儿子来观看。当看到老付训练的民兵队伍取得了第一名时,妻子的泪水夺眶而出,突然理解了丈夫:“看到他取得成绩的一刻,我终于明白他的这种‘不顾家’原来是‘舍小家顾大家’。”说起当时的感受,这个坚强的女人眼角有些湿润了。考核结束后,妻子给老付发了一条短信:“以前你一直说热爱武装工作,我以为你只是说说而已,今天看到你在训练场上的飒爽英姿,才知道你对武装工作的那份深情,我会一直支持你。”

  都说驰骋疆场为国征战是男儿最大的荣耀,殊不知,基层武装亦是时刻不能放松的战场。十几年,付恒锁用踏实的劳碌工作,为国防后备力量铸造着基石。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无论军装穿没穿在身上,只要对祖国和事业的信仰不变,那么融入灵魂的军装永远不会褪色。(综合媒体报道)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