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抗争红色传承的井陉矿区

2015-12-15 08:00:00 来源:井陉矿区 作者:文章来源石家庄矿区报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在《杨成武回忆录》的《百团大战,鏖战矿区》一节有“我们晋察冀军区的任务是:负责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平定段,破袭重点为娘子关至井陉煤矿段及其两侧地区。八路军总部规定了正太战役发起攻击时间,并秘密下达给我们。它是:1940年8月20日22时。战斗使井陉煤矿的十四盘开矿机器,十个锅炉,三座鼓风机,两个储水池,两个烟囱,一个绞车房,一个电机房,一个火车站,五座铁桥,以及表面建筑,全部被我们摧毁。”1940年8月23日正太破袭战后我军致八路军总部电文《井陉煤矿遭我八路军袭击破坏之情形》详细记录了战后实况,并有“以上破坏以七七事变前价值作标准共计2600万元以上”的记载。晋察冀社特约记者南星,在1940年9月6日《抗敌报》第二版的《在井陉矿前线——八路军百团大战小景之二》的结尾是:井陉矿完全被炸毁了,这是个辉煌的胜利,紧接着,正太线更多更大的胜利捷报又传来了。

3、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正太破袭战中,八路军在新井火车站救出两名日本小姑娘,大的约四、五岁,叫美穗子,小的只有七、八个月,叫留美子。战后,聂荣臻司令员亲笔写信并派人将两个孩子交给日方。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日军内部引起极大震动。后留美子因病夭折,美穗子于1940年10月返回日本。这一切都被晋察冀军区摄影记者沙飞摄入镜头,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组图片最早发表在1941年6月的《解放画刊》上。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抗日老战士姚远方的《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将这段故事公之于众,引起中日两国新闻界的关注。经中日双方共同努力,找到了住在宫崎县都城市的美穗子。1980年7月10日,美穗子一家受中日友协邀请来到中国,14日,聂荣臻副委员长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穗子一家,16日,美穗子一家来到井陉矿区。为此,大报、小报都刊登了题为《劫后余生四十载,日本“小姑娘”重返第二故乡》的报道。2002年8月,美穗子再次回到井陉矿区进行“谢恩之旅”,沿当年被救路线一一拜谢恩人。2003年11月,美穗子长女真智子代表母亲再次访华,出席了井陉矿区“美穗子获救纪念碑”的落成仪式。

三、红色经典

1947年4月17日,矿区解放。晋察冀军区井陉矿区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杨成武为主任,姚依林、漆远渥为副主任。在党的领导下,煤矿生产迅速恢复,机器加工从事军火,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特殊贡献。

1、这里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一是运送机械设备。矿区的煤矿工人组成了550多人的运输队,扒铁轨、剪电线、拆设备,并把大部分的机器设备都化整为零,驴驮马拉,昼夜不停,把矿山的机床、钻床、汽锤、铁轨、电线、电机等运到了平山兵工厂,大大提高了兵工厂的军械生产能力。二是生产武器装备。1947年井陉煤矿机器厂开始军火生产,主要是炮弹、手榴弹、迫击炮,每个月生产炮弹一万多发。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冬机器厂发明的土火箭能飞三四百米远,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援建沕沕水发电站。在平山沕沕水水电站建设过程中,井陉煤矿抽调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矿区解放时缴获的德国西门子发电机组,研制水轮机,为水电站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朱德总司令颁发“边区创举”牌匾进行褒奖。四是援助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矿区1947年解放,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这里做为工业重镇,物质基础相对富裕。1948年3月,朱德在聂荣臻的陪同下来井陉煤矿,作为党中央在晋察冀的首选落脚点进行考察。但由于距正太铁路较近,从战略位置考虑,不太安全,4月23日移驻到了距此不远的平山西柏坡。于是,就把井陉煤矿的一部分办公桌椅、生活用品分装4大卡车运到了西柏坡,供党中央和毛主席使用。

2、奏响“三大战役”凯歌的天户新华电台。

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也随之迁出。1947年5月,新华广播电台改在平山播音后,经常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和袭击,党中央决定在距西柏坡较近的地方新建一座广播电台,并要求功率要大,发射面要广。1948年春,矿区已解放将近一年,这里的群众基础较好,还有正丰矿的发电厂供电,井陉矿区天户村凭借这些先决条件,被选定为新的新华广播电台台址。《井陉矿务局志》明确记载:民国37年(1948年)8月正丰矿发电厂为设在天户村的新华广播电台供电。筹建工作由时任军委三局局长王诤主持。电台建成后,发射功率为3000瓦,每晚6点开始播音,每天3个小时,每次有30分钟的《对国民党广播》。新华广播电台在天户正式播音的5个多月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全国解放战争的指令,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文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佳音,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捷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喜讯,都是从这里播出的。1949年3月24日,新华广播电台迁往北平,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由于天户台的设备精良,仍作为转播台使用,直到1953年6月才停止运行。

3、北京理工大学的最后一个农村学堂。

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抗战胜利后在张家口与晋察冀边区工业职业学校合并,组成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简称工专)。1947年又分出,并辗转于晋察冀边区办学。1947年12月,工专师生由平山柏岭村迁到井陉煤矿,校址就在今天的矿区第一小学。1948年夏,北方大学工学院与工专合并为“华北大学工学院”,10月8日,在井陉矿区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首任院长是晋察冀军区工业部长刘再生,副院长为恽子辉和曾毅。1949年8月,华北工学院迁到北平,完成了由农村城镇流动办学到中心城市稳定发展的最后转移。当年的《北平新闻》刊登了题为《华大工学院三百余学员迁平》的报道,其中就有“华北大学工学院三百多学员由井陉迁来北平,现住中法大学和国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记载。1951年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工学院在矿区办学的日子里,针对学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充分利用煤矿上的机械设备,大力开展生产实践教学,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轻工部部长曾宪林、长征火箭副总设计师王之任等,副部级以上的就有数十人之多。为此,北京理工大学还经常组织学生到矿区第一小学的“华北大学工学院旧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70年前,井陉矿区饱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这是灾难的历史。灾难历史历来就有两种含义,即死去的历史和活着的历史。死去的历史徒具残骸不能复生,活着的历史属于现实,不是遮掩、不是忘却、更不是否认,而是冷静的反省与清明的思辨。这里的苦难、这里的抗争、这里的贡献,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更多的是希望从中获取开创未来的现实力量。 (完)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