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唱响地方采茶戏 让群众家门口享文化大餐

2020-11-25 15:20:44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薇薇 李颖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水南腐竹越来越俏销,咱们的口袋也越来越鼓了……”11月18日,在吉水县水南镇剧院,水南农民剧团的4名演员正在排演新编的采茶戏《水南腐竹情》。

  这台采茶戏以水南腐竹产业发展为背景,讲述一对青年因腐竹结缘并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不少闻声而来的村民看到演员同是村民,听到源自本村生活的戏曲情节,感到十分亲切,听得兴起不时鼓掌叫好、提提建议。

  采茶戏表演曾是吉水城乡群众茶余饭后热衷的文艺活动,上世纪90年代后一度沉寂。这五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引导和鼓励下,采茶戏又“活”起来。

  农民自编自演 草根剧团走向全国

  吉水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曲之一,起源于由歌舞小调演变而成的花鼓戏,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吉水采茶戏大多在农村演出,唱腔和表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用本地方言表演,内容朴实风趣,深受地方群众欢迎并广泛传唱。

  说起吉水采茶戏,不得不提当地颇有名气的草根剧团——水南农民剧团。“2000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想建一个自己的剧团。”从小淋着雨都要看完采茶戏的团长杨天义笑称自己是“戏痴”。水南镇是一个大镇,戏剧底蕴较为深厚,当他萌发建剧团的想法后,便整合了几个戏班子,吸纳了爱唱会演的当地村民,组成了水南农民剧团。如今,剧团演员也由成立时的16人发展到现今的38人。

  像水南农民剧团这样由群众自发成立的业余剧团,吉水县共有23家,演员约260人。这些剧团都是自编自演,深入各地村组演出,成为繁荣基层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每年我们水南农民剧团在水南镇剧院就要上演十几场,每次过道上都挤满了看戏的人。”杨天义开心地说。

  “这几年,政府对剧团建设越来越重视,指导创作演出,给予经费补助,并推荐剧团外出表演或参赛等,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机会和发展的平台。”五年时间,杨天义最大的感受就是,随着演出水平的提高,剧团走得越来越远,走出了江西,走向了全国各地,登上了央视的舞台。

  这几年,水南农民剧团先后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华颂”全国戏曲邀请展等曲艺展演赛事并捧回大奖,特别是2019年,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农民剧团受邀登上中央电视台11套《一鸣惊人》栏目表演戏曲《帮扶》等,荣获“最佳组织奖”,为此县里还补贴了十几万元。

  出台政策引导 地方戏曲传承“有戏”

  为发展地方戏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化强县建设,2017年,吉水专门制定了振兴吉水采茶戏实施意见,提出设立吉水县采茶戏保护专项资金,扶持剧团剧目创作生产以及展演比赛、激活民营采茶剧团发展、加强采茶戏专业人才培养等内容。

  “这个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保障推动了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原吉水县采茶剧团团长廖华玉对记者说。廖华玉是吉水采茶戏传承与发展的“灵魂人物”,也是振兴吉水采茶戏实施意见的起草者之一。

  “演了一辈子戏,就是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传承好、发展好采茶戏。”几十年来,廖华玉主演和导演了100多个大小剧目,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他仍致力于传承发展采茶戏。2017年、2019年,吉水先后成立了县采茶戏传承中心和采茶戏人才工作室,由廖华玉担任领头人,负责培养采茶戏人才、指导农民剧团、采茶戏进校园、编写教材等工作。

  在采茶戏人才工作室的排练厅,该县吉阳百花采茶剧团正在排练古装小戏《铜钱计》和现代小戏《小保管上任》。廖华玉一边指导演员的动作与唱腔,一边对记者说:“围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文明新风等主题,县里不定期邀请县内外戏曲行业专家现场教学传艺,指导剧目创作创排,《两个柚子》《魔镜》《喜迁》等一批采茶戏精品,获得不少省市专业奖项。”

  为让优秀采茶戏剧目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吉水县文广新旅局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组织县采茶剧团和各地农民剧团优选《两个柚子》等经典剧目,面向全县18个乡镇开展巡回演出,仅2019年巡演次数达300余场,每到一处演出,都是人头攒动,掌声阵阵。为了不断磨炼提高业余剧团专业水平,吉水还连续3年举办全县采茶戏大赛,组织23家农民剧团同台竞演。

  此外,各乡镇也积极建设剧场、百姓舞台、非遗展示馆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9个,改善采茶剧团生产演出条件,让广大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王薇薇 记者 李 颖)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