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帮扶+就业帮扶 ?何田乡村民如今的日子安心又踏实

2020-10-22 08:00:00 来源:开化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种植有机水稻前村里贫困发生率一度达15%

  从开化县城驱车近1小时,记者一行人到达了卫枫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稻田,这个时节,金灿灿的稻穗迎风起浪,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望着眼前这喜人的一幕,卫枫村党支部书记邹承良的脸上满是笑意。

  卫枫村位于何田乡中部,由原来的卫东村与兴枫村合并而来,现有7个自然村、368户1232人。在卫枫村,最远的两个自然村距离超过5千米,村庄分布较为分散,“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卫枫村的贫困发生率一度达15%。

  卫枫村的主导产业是茶叶,农户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及一些茶叶收入。不过,村里的青壮年一半以上都在外务工,村集体也基本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在2018年更是欠下了3.5万元的外债,是集体经济薄弱村,也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带领村民脱贫致富?2018年8月,“开化—浙江大学教授工作站”落户何田乡,这让卫枫村两委发现了致富的良机: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及“工作站”的技术支持种植有机水稻。

  将产出率低的土地进行流转村民尝到了真甜头

  想要种植有机水稻,当务之急就是找到土地。但是刚开始,卫枫村的部分村民顾虑重重,不愿流转土地。村民郑茶花就是其中的一个。

  郑茶花由于常年在外务工,家里的田给了亲戚免费耕种。当村干部通过电话联系上她,让她将土地流传出来种植有机水稻时,她的抵触情绪比较强。

  于是,邹承良给郑茶花算了一笔账:按照稻田亩产500千克来算,市场价每千克稻谷是32元,最终将稻谷卖到市场上能获得1600元。但是,除去种田、耕田、收割、化肥等生产成本,每亩稻田的净利润就只有200元左右。如果产量大,请工人帮忙耕田、收割等,利润还不够付工人的费用。明白了这笔“经济账”,郑茶花终于决定将土地流转给村里种植有机水稻。

  为了加快土地流转,村两委干部或走村入户与村民攀谈交流,或在电话里反复沟通,讲收益,谈发展,仅用了一周时间,就解决了60多户村民的后顾之忧,流转的4.2万平方米土地全部到位。

  2019年5月,在何田乡党委政府、浙江医院、浙江大学吴殿星教授团队的全力支持下,卫枫村这4.2万平方米土地全部种下水稻。

  “以前大家各自为政,土地的产出率很低,现在由村里进行统一经营后,不仅村集体有了收入,农户也获得了土地流转金和务工收入,还不需要承担任何市场风险,可谓是一举数得。”邹承良说。

  种植有机水稻后有机大米成“致富米”

  “我们种植的有机水稻,每千克能卖到40元。”邹承良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去年这片有机水稻共产出12吨有机大米,为村集体经济带来40多万元的收入,卫枫村成功“消薄”。

  这里的水稻为什么能卖出高价钱?邹承良介绍,浙大胚米是以浙江大学培育的特用水稻品种“浙大小香粳”稻谷为原料,加工后的大米留胚率可以高达60%以上,既实现保全糙米的营养,又可以留存新米的鲜香。在种植过程中,有机水稻浇灌的是山泉水,种植过程零农药,只施有机肥。

  为了确保每一粒有机稻谷健康地从田间走向餐桌,卫枫村还成立了开化卫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行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经营,并邀请浙大专家团队到村提供专业服务和技术指导,稻谷收割好后,专门运到金华的一家粮食加工厂加工。去年11月,卫枫村生产的有机稻谷成功拿到了浙江省有机转换认证证书。

  有机水稻试种成功,且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村里发展特色农业的底气更足了。去年,水稻收割后立马种下了油菜。今年5月20日,邹承良尝试着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预售,没想到深受大家的喜爱,1.5吨菜籽油在3个小时内便预订一空。

  通过“水稻与油菜轮作”,进一步提高农田利用率、增加农户收入、助推农业发展,而油菜籽榨油后副产物菜籽饼则是高品质有机肥,是有机水稻增肥增效、保产保量的法宝。

  浙大胚米比普通水稻生长期长,要到每年10月下旬才收割,看着颗粒饱满的稻穗,邹承良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了期待,“今年长势良好,估计能给村集体带来更多的收入。”

  “一户一策”个性化帮扶低收入农户也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稳定保障的同时,卫枫村两委干部也在考虑如何让村里的53户低收入农户进一步增收致富。

  有圈养生猪条件的低收入户,每户给予每头1000元的补助;免费提供鱼苗、鸡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年7月,卫枫村制定《低收入农户激励帮扶政策》,村民们可根据自家的养殖条件,个性化选择帮扶套餐。“我们希望做到一户一策。”邹承良表示,只要村民勤劳肯干,加上政府扶一把,增收致富并不难。

  “来,看看我养的小鸡,再过不久就可以出笼了。”61岁的邹恭良患有肢体残疾三级,儿子在外务工谋生,妻子在家种田,平常收入大多来自高山上的茶叶地,是村里低收入农户。

  3个月前,他从村干部手中免费领取了20只鸡苗,同时利用现有条件饲养生猪,得到了1000元补助。“有了好政策,我们也要自己争气,自力更生才行。”邹恭良说。现在,他还入职成为村垃圾清运员,仅这一项每年就有2万余元的收入。

  据了解,村里今年还养了265箱中蜂,初步估算,低收入农户平均可凭此增加约900元的纯收入。

  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村民“日子过得安心又踏实”

  “在产业帮扶的基础上,我们同时实行就业帮扶。”邹承良说,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会优先雇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来公司上班,负责耕种除草、捉虫、施肥、收割等田间作业。仅2019年,卫枫村就发放了30多万元的工资,让低收入农户通过劳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增收。

  不仅如此,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村集体还会安排到村里参加卫生保洁、中蜂养殖、村集体工程等工作。63岁的村民廖正伟就是村里的一名中蜂管理员。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是过去我想都不敢想的事。”廖正伟说,因妻子患病,这些年家里光医药费就花了40多万元。成为中蜂管理员后,不仅每月可以拿到1500元的工资收入,年终,村里还会根据养殖质量进行考核奖励。

  “年纪大了,出外打工没地方去。现在不仅学了一门新技术,还能在家门口赚钱,真是太好了。”廖正伟的干劲很大,没有中蜂养殖经验,他就通过微信、电话咨询或邀请开化养蜂协会会长夏晨现场指导,自学相关知识和技术。

  现在,每天检查蜂箱、掌握蜂群情况,他已经干得非常熟练。“有了一门维生手艺和稳定收入,日子过得安心又踏实。”他开心地说。

  残疾人之家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难收入多了还收获快乐和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在卫枫村便民服务中心一楼,还建起了何田乡残疾人之家,为劳动年龄段的智力、精神残疾人以及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方式的托养服务,为其他残疾人提供来料加工、培训、文体活动、康复训练等服务。

  “这个月做的数量比上个月多些,能多领一些工资了。”村民廖中平乐呵呵地说。高中毕业、患有精神残疾二级的他,平常和70多岁的老母亲住在一起,没有收入来源。现在,在残疾人之家,他不仅每天有就业补贴,还能根据自己的工作量拿到一笔额外收入。

  “残疾人相对集中地工作,不仅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难问题,而且工作期间可享受康复训练、文娱活动等其他额外服务,为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卫枫村村委、妇联主席詹巧琴告诉记者。

  “这里不仅有收入,我们还能收获快乐和自信。”村民郑长明身患肢体残疾二级,因为腰部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20多年在家没有收入来源。现在,在残疾人之家,除了能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还能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工疗、农疗,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充分利用好各村自然资源出台扶持政策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在一系列创新举措、帮扶政策的推动下,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正在卫枫村展开。不只是卫枫村,如今在开化,越来越多像卫枫村这样的村庄走上了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今年以来,何田乡党委政府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对村级扶持政策,激发各村发展内生动力,助力精准扶贫落实到位。比如,通过建立扶贫产业项目库,优先推进条件成熟、扶贫效益高的村级扶贫产业项目;落实光伏分红资金,用于各村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促进增收等。

  产业带动是扶持政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何田乡明确了“茶叶富农”的目标,以“三生融合”茶产业园为载体,促进茶产业改良,推动“千企结千村”扶贫政策落地。同时,该乡打造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使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让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获得土地流转收益。

  “在接下来的消薄扶贫路上,我们将充分利用好每个村的自然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引进更多扶贫项目,以产业带动农户增收。同时加大联户干部与低收入农户‘一对一’帮扶的力度,为全乡466户低收入农户实现更快、更高质量的脱贫增收创造条件。”何田乡乡长毛雁丰说。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