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背杆里的秘密

2018-04-03 08:00:00 来源:宽城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衣饰华美的古典戏装,喜庆欢快的锣鼓,上下角演员相互配合,下角随着鼓乐翩跹起舞、上角凌空舞动,时而“一字长蛇”排开,时而“蜻蜓点水”分散开来,时而“珠落玉盘”般聚拢而来,春节期间,宽城背杆都会成为花会表演中主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寻宽城背杆里的秘密。
 ▲宽城背杆的发展历程
  宽城背杆俗称背歌儿,起源于清朝中期,相传,原名大概叫“背格格儿”,装束为清朝格格形象,所以只有女孩儿才可以参加。“宽城背杆”兴盛于民国至上世纪初期,由当时宽城“老爷庙”庙会兴起,上世纪初期又有一山东小炉匠(锯锅锯碗小艺人)再度改良精进并传承,从此“宽城背杆”兼有口里口外民间艺术形式的鲜明特点,尤其以道具精良、讲究,手法制作细腻独到,为世人称奇叫绝。
  1990年,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庆期间,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组织人员挖掘、恢复并获得演出巨大成功,后因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条件制约造成中断。为将“宽城背杆”发扬光大,我县出资购置了新型轻质钛合金杆架,更换了演出服装,并组织人员对演职人员进行专业指导,2014年马年春节之际,一场阔别24年之久的“背杆会”再次与老百姓见面。“宽城背杆”又相继走进北京、承德等地演出,每年春节,都为百姓奉献一道精彩的文化大餐。
 ▲宽城背杆儿的表演形式
  “宽城背杆”分为单架、双架和三架,表演时一名成年男子顶着数名扭童,整架背杆高达3-4米,平均重量约27公斤左右,好的背手一副架最多负重200余斤,顶负三四名扭童。
  “宽城背杆”取材于古典戏剧,是古典戏曲和民间艺术的结合,道具制作精细,上下角绑缚极其讲究,上下角都是传统的戏曲装束,很多道具都是祖辈传下来的。
  “宽城背杆”场面宏大,表演时两对龙凤旗、一对黄锣伞头前开道,黄锣伞下红色竖幅上印有会首、传承艺人以及十三架背歌表演者名录。“宽城背杆”全出共有“麻瑞献寿”“排风挡马”“血手印”“算粮登殿”“火洞天”等十三出。
 ▲宽城背杆儿的历史价值
    宽城背杆于2007年初确定为宽城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5月申报为为承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6月申报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宽城背杆儿的传承人
    宽城“背杆”第十三代代表性传承人马春来老先生(2010年去世),2009年公布为该项目承德市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公布为河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宽城“背杆“传承人有马英、许雪亮为第十四代传人。曾惠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