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三尺”又何妨?一则现代版的“六尺巷”故事在杭城上演……

2021-01-29 08:00:00 来源:隆尧县文明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分又何妨。”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修书一封,劝诫家人让地三尺,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伤了邻里和睦。他的家人得书后,旋即拆让三尺,原本与他们争抢的对门,也深受感动让出三尺,共同留出了一条六尺巷道。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一段佳话。

近日,在杭州下城区的文晖街道,上演了一则现代版的“六尺巷”故事,一起来看看~

狭长小巷“锁住”两幢楼

位于流水西苑小区里的张官弄4号楼,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是流水西苑小区最早的一栋住宅楼,最初为市卫生局中心门诊员工宿舍。紧接着没几年,另外一家单位又在旁边建造了6号楼。

4号楼有个单独小院子,院墙原有3米多高,与6号楼之间仅一条长30米,宽0.8米的小巷子的距离。6号楼居民张先生回忆说,“改造前啊,只要巷子里停一辆电瓶车,我们6号楼一楼住户回家的路就被挡住了。而且因为楼间距太窄,4号楼院墙把6号楼一楼住户的采光也全挡住了。”

↑小巷改造前

4号楼的居民同样积了一肚子苦水:6号楼一楼的雨棚搭在了4号楼的院墙上,一开始大家觉得没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巷子渐渐变成了垃圾死角,时间长了,又脏又臭。

“早年建宿舍楼不会考虑楼间距、采光等问题,有得住就行!”4号楼一建好,叶炳荣就住在这里,最有发言权。可这些年两幢楼间矛盾越积越深。叶炳荣说,张官弄前前后后提升改造了很多次,他也跟相关部门反映了很多次,但也确实很难解决。

为民善治“解开”邻里忧

“我也是在旧改前期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换位思考,如果我住在这儿,也觉得闹心。”负责张官弄旧改的小组长林杰忠当时想,如果让4号楼的院墙向内缩移1米,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当然,最难做工作的肯定是4号楼住户。

“这个院子是我们4号楼住户的公有财产,凭什么要让!主城区寸土寸金,让出去以后,这部分公有面积还是不是我们的了。” 叶炳荣当时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旧改工作人员拿着这两栋楼的最新设计图,一家一户做工作,讲道理,说设计理念和后期怎么管理……“刚开始,没人听的!” 林杰忠说。

这个问题暂时解决不了,就先提升改造这两幢楼的其他地方。林杰忠带领同事们,把4号楼原本只有60厘米高的楼道观景护栏,增加到了1.1米,把楼梯间原本破烂的木质扶手,改装成不锈钢扶手。两幢楼的楼道、小区里密密麻麻的电线光缆等“蜘蛛网”,也该下地的下地,该进管网的进管网,年久失修的楼道灯也变成了双向感应灯……

“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工作好不好,我们老百姓嘴上不说,心里是有一杆秤的。” 叶炳荣最先被旧改工作人员的务实工作作风感动了,他说,那段时间,无论是早晨7点出门,还是晚上10点归来,都能看到林杰忠和他同事们工作的身影。

接着,4号楼2楼居民傅文达也松了口,越来越多的4号楼住户们开始相互劝说。有的提出:“小区环境变好了,邻里关系和谐了,我们的房子也会跟着升值,让出的这点面积也就赚回来了。不然,我们都跟着吃亏!”大家一合计,确实是这么个理,让就让吧!

最终,4号楼院子内缩1米,院墙高度再降一点,两幢楼之间的小巷子拓宽到了1.8米。“院子小了一点儿,墙矮了一点,6号楼1楼的居民也能见着阳光了,而且院子也整洁了,有车棚了,邻里关系和谐了,住着也舒心了。”

旧改工作人员趁热打铁,通过“清肠行动”,对这两幢楼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更换了“40多岁”的下水管网,彻底解决了多年来的下水管网堵塞难题。

昨天,冬雨绵绵,走在旧改后的流水西苑小区张官弄,空气清新,扑面而来,邻里之间,欢声笑语,天上的“蜘蛛网”,地上的垃圾堆,一去不复返。烟雨江南,氛围浓烈。

润物无声巧治理

基层是社会的末梢,问题纷繁复杂,难题众多。基层治理也因此是个细致活,方式方法很重要,既要倾听诉求化解矛盾,又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当中还不能少了人情温度。张官弄施行旧改,一条“锁住”两幢楼的小巷子得以拓宽,化解了横亘在邻里间数十年的积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古时佳话,但细细想来却又完全不同。

同样是让居民“让地三尺”,属地街道干部依托的不是“官方的教导”,而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在面对群众呼声与不理解时,不单纯依靠讲道理,而是以工作作风换人心,以环境改善得人心,在无声无息中改变了百姓的观念,赢得了支持。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