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魂归故里——栾城区开发苏氏文化资源纪实

2016-06-06 00:00:00 来源:栾城区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栾城自古出名士,春秋晋国大夫栾书、西汉开国大将柴武……唐代栾城苏氏家族出了一位宰相、诗人苏味道,他被贬四川眉山,成为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始祖;
 
●三苏父子念念不忘祖籍栾城,苏洵把先祖苏味道记入族谱“眉之苏皆宗味道”;东坡常以“赵郡苏氏”为诗文署名(唐代栾城属赵郡);
 
●中国第十二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定于2000年8月22日在三苏祖籍栾城区召开,中、日、美、韩、新和香港等海内外百余名学者专家将出席这一规模空前的“苏学”盛会。
 
历经千年沧桑,几遭风雨浩劫的苏味道墓及清明桥、“眉山发迹”碑文等文物遗迹又重现昔日风貌;“苏东坡祖籍纪念馆”也已破土动工,将建成全国最大的研苏资料库。
 
据史载,苏味道死于眉州刺史任上,“其一子家于眉”。而他的遗体归葬栾城祖籍苏邱村。明清两代所修的三部《栾城区志》中均有苏味道墓、苏邱村的记载:“唐苏味道墓在(苏邱)村南”。由于村落的扩大,该坟由“村南”竟至村中矣。1941年,驻栾城日军顾问三瓶良平和伪栾城区知事张化五为了笼络人心在苏味道目前树立“三苏发祥”石碑,可惜此碑后成了一村民房屋的过门石,苏墓也被夷为平地。据区退休干部崔树仁讲,当年他父亲还从坟旁排水沟拾到一口古剑,约三尺长,后被日本军官抢去。八十年代初我省学者吴雪涛曾到苏邱考察,并将苏墓写入《苏轼于河北之关系考》一文并发表。其后又有英国剑桥大学一教授拿着图纸亲临苏味道墓考察。广大群众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修复。1999年10月15日,苏味道墓被重新修复,座落于原墓地上,有四座井亭、围以草白玉栏杆,墓前还立了4通碑刻,庄严肃穆,颇为壮观。
 
著名的栾城古碑“眉山发迹”的刻立和沉浮还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明崇祯十一年(公园1638年),兵部侍郎范志完来栾城视察,因其为当时闻名的书法家,遂请他题写了“眉山发迹”四字,以纪念栾城乃三苏的发祥之地。就在同年,范因战守不利,被明朝处决。该碑后因洪水泛滥,跌入水中,清朝中叶方被村民打捞上来,先立于龙岗书院门口,解放后被移至区委门前。“文革”中“眉山发迹”碑被埋入地下,几经寻找而不可得。只好于1989年请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重新题写,立碑于栾城一中并建了碑亭。1992年在征集地方志资料时,北陈村村民许桔棉现出了珍藏多年的明代范志完所书的《眉山发迹》碑文拓片,款式完好无损,于是重按拓片翻刻,树立在苏邱村苏味道墓前,供人凭吊瞻仰。
 
苏邱村是因墓而得名,原来并没有,那么何村为苏味道故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区景点办杨梅山等人的多方寻访考证,初步确认苏氏故里在南赵村。《眉山发迹》碑起初立在南北赵村之间河上的清明桥畔,桥为苏家于清明节时从南赵村出发,跨过 河去苏邱祭扫祖茔所建,故名“清明桥”。南赵村为苏姓聚居之地,该村民风淳厚,千百年来因苏味道和三苏而引以为豪,故将“清明桥”一直保护至今,惟桥体剥蚀严重,1999年政府决定整修“清明桥”,村民雀跃欢呼,无不倾力相助,使工程提早完成。
 
随着栾城区对苏氏文化的研究挖掘日益深入,建立“苏东坡祖籍纪念馆”的条件逐渐成熟。既可以满足世界各地苏氏宗亲寻根问组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为三苏研究填补了一个空白,馆名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馆内设计为三个纪念大厅,陈列苏氏著作、墨宝、世系图、家谱等,碑廊书法也在征集中,现已有百余位国内著名书画家提供了作品。预计2000年底建成后与眉山“三苏祠”并称为国内两个最大的苏氏纪念馆,用栾城区领导的话说“三苏源出于栾城,一定要把他们都‘请’回来”。
 
栾城已成为海内外众多学者心中苏东坡研究领域的最后一个圣地;云南著名书画家谭曼瑜将自己一生的绝笔留在栾城;日本一企业家在网上看到栾城将举办苏轼学术研讨会,打电话恳请与会。
 
1998年6月栾城区召开了一次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研讨会,著名苏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靖华感慨地说:“苏东坡到过的地方我都到过,从前唯一没有到过的就是‘三苏’的老家栾城。”这种现象在苏学界十分普遍,提到“三苏”,都说其其籍贯为四川眉山,而“三苏”所深深眷恋的祖居地河北栾城,却少有触及。为“三苏”所尊崇的祖先——唐代文学家武则天时的宰相苏味道,更是未被学者关注。这正与蓬勃兴起的“三苏”学术热潮形成鲜明反差,这一研究空白也亟待填补。有鉴与此,栾城区从九十年代中期起积极组织力量搜集、整理有关苏味道的各种资料,对其在栾城的遗迹,更是进行了细致考订、介绍,被中国苏轼学会副会长称为“一个良好的开端”。正是由于栾城区在苏轼祖籍研究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引起关注,于是被邀请参加了1998年在山东诸城召开的“第十届苏轼学术研讨会”,会上出示了“眉山发迹”碑拓片,做了《苏味道考索》的发言,引发了强烈反响,代表们纷纷要求到“三苏”祖籍栾城考察。2000年苏轼研讨会在栾城召开,海内外学者一致相应,连一位日本的企业家在网上看到消息,也专门打电话要求能够参加会议,因为他是个东坡的虔诚崇拜者,而且全国其他苏轼到过的地方他都去了,唯独剩下栾城,现在他已经把企业交给儿子经营,自己专门研究考察苏轼生平行踪。
 
有两位刚刚病故的学者虽不能与会,但他们对栾城的一片深情值得我们怀念。书画家、昆明大学谭曼瑜教授在因心脏病住院期间为苏东坡祖籍纪念馆写过三幅对联和一首题诗,此后就因病重不能再写,成为一生的绝笔,于2000年6月5日病逝。在云南他的一副书法价值数千,可出于对东坡家乡的厚爱,却分文不取。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颜中其生前两次莅临栾城,并积极介绍世界苏氏宗亲会会长苏克富,从而联络苏氏后裔到栾城寻根拜祖,开发建设,不幸也于今年6月去世,使国内苏学界失去了一位对苏氏家族史研究最具影响的权威专家,颜教授生前多次指出“苏氏的发源地之一就在赵郡(栾城),这是苏氏家族中最大的支派”、“要看苏氏的情况,非到栾城不可”,金石之言,犹在耳畔。
 
“苏味道于三苏足迹考察万里行”的六个考察组分赴全国14个省46个市区,历时百余天,形成3万多公里,收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被专家誉为“空前宏大的文化研究”。
 
1998年6月,来栾城参观考察的专家学者建议对苏味道于“三苏”血缘关系及在各地事迹进行一次认真的考察。于是由区政协主席高淑梅带队按着苏氏当年任职、行踪、创作活动的路线以及现今苏氏后裔分布情况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考察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收获当数在江苏常州找到了苏东坡长子苏迈的后裔苏慎先生,这位苏东坡第32代孙,出示了珍藏的《苏氏宗谱》,结合颜中其主编的《新编苏姓大族谱》,将苏味道至苏洵的逐代名字全部弄清。确认苏洵和苏轼、苏辙兄弟分别为苏味道的第十代和十一代孙,澄清了苏氏族谱系中的一大遗缺。此外考察组在各地收集到大量苏氏遗迹的文物资料,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轶文史实和传说故事,很多是“三苏”文集中所未收录的,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通过考察得知“三苏”尤其是苏轼不但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勤政爱民,政绩卓著,为历代人民所称颂,各地大量纪念亭、桥、井和苏公祠都记载了三苏的作品和事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考察者们还将数十篇访问散记集成《苏味道于“三苏”足迹考察万里行》一书,融社会历史、地理沿革、文化艺术、纪游怀思于一炉,被专家誉为“一种新的开拓性创作”,连同《苏味道于栾城》、《苏味道与李峤年谱》、《苏味道诗译注》三部学术资料专集构成一套“苏味道与三苏研究”丛书,煌煌大观,足以佳惠学林,传之后代,作为苏氏足迹栾城奉献给第十二届苏轼学术研讨会的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可见家乡人民“一定要把三苏请回来”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