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柔墓简介

2018-05-10 08:00:00 来源:保定市满城区人民政府 作者:保定市满城区政府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名称:张柔墓

时代:元

地址:保定市满城区大册营镇岗头村西

张柔墓南距城区约7.5公里,位于大册营岗头村西。墓地地势高峻,背依伏岭,前绕沙河。有翰林学士王盘撰写的神道碑和蔡公张柔碑等。

张柔(1189-1268),定兴河内里人,系金元时期名将,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晋封为蔡国公,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六月卒,柔长子参知政事宏略及宏略夫人(张氏、李氏)俱葬于此。墓前有神道,并立有神道碑、石柱、石人、石羊、石虎、石碑楼等。此为张柔家族墓,占地175000平米,曾出土四大名窑瓷器,1982723日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柔封官后曾率军驻扎于满城,后迁移保州(现保定市),并复建保定城,张柔曾在岗头村营建宅第。曾资助修建庙奄和双塔。

张柔墓地现保存高大封土墓4座,神道碑2通,是元代时代规模庞大,保存较完整的墓葬群,较好地保存了历史遗迹和历史原貌。

历史沿革

满城历史悠久,商周时已有先民村落,战国时为“燕北赵南”之地,西汉时属中山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北平县,东晋后,北魏兴起,北齐、北周相继立国,县治归属变动频繁,先析出永宁,次分置永乐,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乐名满城,从此,满城县名始见于史。据史书记载,满城,唐天宝年间以前称北平县,北平县是西汉时右丞相张苍的封侯地,西汉早期因张苍助刘邦平叛燕国(现北京市)国王藏荼有功,封张苍为北平候。

张柔墓始建于元代早期,张柔(11891268),神道碑由其子弘略,建立于1277年,张柔墓之坟台、角柱由其子弘范筑立于1278年,后由其孙张珪重修于1327年,张柔卒于至元五年(1268)六月二十五日,下葬、立碑、造置石像生、修筑坟台、立角柱等活动陆续进行了十年之久,至1278年,张柔墓地的附属设施修筑完毕。

张柔之子张弘略(12351295)卒于元贞元年,弘略夫人花氏(12441341)卒于至正元年。均葬于此,弘略神道碑立于大德四年(1300)。

墓地当时称张家峪,解放以前又称“王子坟”,民国初年,张柔墓前的碑刻、石兽都比较完好,解放后此地曾进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墓地破坏较严重,石牌楼、石香炉被砸毁,石像生被埋入地下,神路,墓封土部分被毁。

1985年以前未设文物管理机构,只有县文化馆代管。1985年成立文物管理所,聘请业余文物保护员进行日常维护,文管所进行日常安全检查。

1982年该墓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标志,受到很好的保护。1977年岗头村在距离墓西100米处建新庄,现已发展成有百户人家的规模。沿此往西山脚下是市保单位月明寺双塔。

据史载,张柔(11891268)字德刚,定兴河内人,少倜傥不羁,善骑射,称其豪侠气节,初官定兴令,累迁至昭毅大将军,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晋封蔡国公。至元五年(1268年)六月卒,享年79岁。张柔镇守保定时,曾经开辟城池、通商惠工,使保定发展为“燕南一大都会”。

1976年以前张柔墓曾被原河北省人委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7月省政府将张柔墓重新公布为第二批省保单位,20044月,河北省文物局确定推荐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柔墓被列入推荐名单,张柔墓由满城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保护管理。

张柔墓概况描述

张柔墓位于满城区大册营镇岗头小村东的岗头山西南坳,北面为苍松矗立的八里山,南面为漕河,西面为宋元时期的址月明寺遗址,东面有岗头村,文革前有著名的日光庵道观和高45米的砖塔,文革中被人炸毁。当地人称张柔墓所占位置为“头枕九龙沟,脚蹬八宝嘴,腰缠玉带(漕河)”,是一风水宝地。

据发表的研究资料记载,张柔父子对建筑,风水颇有研究。碑文记载张柔、张宏略父子曾规划建设安徽亳州、保定城和元大都(现北京城),曾任工程监督,深得当时皇帝忽必烈的器重。从发掘后的张宏略墓中的建设情况也得到证实,整个墓葬设计紧密、规整、讲究美观、实用。如砖雕装饰讲究力学结构,青砖磨缝等都是元代匠人的上上作。体现在方方面面,细微之处,都可看出是一个不俗之作。

墓地地表有方形覆斗式封土四座,其中两座封土尚存神道碑及部分石像生。依其排列位置,自北向南分别编者按号为M1M2M3M4。由神道碑显示,M1为张柔墓,M3为其第八子张弘略墓,M2为张弘略夫人墓,M4为无名墓,四墓均为南向。张柔墓四角立有石柱,(为石灰岩)墓前立有神道碑及石虎、石羊等。张弘略墓前立有神道碑及石虎、石羊、石翁仲等,材质均为汉白玉。

M1,位次最北、最东。地表由封土、坟台、角柱、神道碑、石象生、望柱等组成。

封土,边长21.5,高约6,方形坟台,原宽度、阶数不明。

角柱,坟台之上,于封土四角所立方形石柱,仅露上半部分。东南与西南两柱正南刻有题记,将文字全部清出后,进行了传拓。推定四角柱原露高2米左右,它们标明了封土的四至。

神道碑,立在神道北端正中,坟台的前部,碑身前倾,碑帽缺失,碑座及碑身下部已埋入土中。碑身表面风化,毁损严重,文字已大半不存。清理覆土至龟趺背纹,发现碑之下部两侧残破,清出的碑面风化,损毁程度同于上部。碑身尺寸:宽1.32,0.34,3.23.

碑南30米以外的神道两侧存有石羊、石虎各3件,牡右牝左相对置,其间弃有砸断的石虎头1件,故可证原有石虎4件,石羊亦应有4件。参照M3可知石羊之北原有石舍人、石侍卫各两件,又据当地老人回忆,神道南端原有石望柱一对,现均已佚。

石羊,均为跪卧式。最完整的一个为西排南邻石虎者,尖唇善目,双角曲卷于耳后,盘尾肥硕,雕琢精细。长1.80,1.10米。

石虎,均为蹲踞式,雌雄无显著区分,头部明显前倾,胸部丰硕,重心垂线在前肢处。雄虎较雌虎更为浑憨。高分别为1.20,1.30米。

现存石羊、虎对称排列在神道中心线两侧,量得排距7.7,件距7.6,故可知此6件尚在原位.因此,张柔墓神道的宽道自然明了,即当在7.30米—7.60米之间,约合元时的二丈三尺.

M2,位于M1西南40米。此墓之神道碑、石象生等俱已不存,封土底径13.3014米,残高约3米。

M3,位于M1之南偏西、M2之东偏南,北距M1 20米,西距M2 15米。封土保存较好,神道碑甚为高大,此外尚残存石人四躯,石羊一件。

封土,边长18——18.5米,高约5米。

神道碑,置立于封土前8.5米的神道西侧,系由龟趺及碑体两石组成.龟趺长3.25,1.95,1.55,下连石衤亲    厚度不祥.碑首与碑身为一石分刻,碑首高1.95,碑身高3.25,1.53,0.42,通高6.05.碑首四螭交盘,其鳞、爪、角、牙、须、目凑刀一丝不苟,造型生动传神。除个别文字被凿毁、龟首部分残缺外,此碑保存基本完整,风化亦轻。文、书、刻制均称得上是宋元碑刻中的上品。

石舍人、石侍卫、石羊,封土前13米以南神道两侧的石人均被拉倒砸坏,石羊仅剩一件,亦已无头。计东排的石舍人两件,石羊一件。西排仅石侍卫两躯。

石舍人:均已无头,身穿拽左衽长袍。北面的一件仰身,可见三缕长须之下,双手持笏于胸前。南面的一件俯身,腰束嵌花大带。残高分别为1.801.70米。

右侍卫:胸部以上、膝部对下俱不存,其一俯身,所著甲、夸依然可识。

由现状观察,石象生的原有件数及排列方式均同于M1

M4M2西南15米处,边长12米、高约1米,封土破坏严重。地表无封土墓有三座,第一座位于张柔墓西侧10米处,第二座位于张弘略夫人花氏墓西北侧8米处,第三座位于无名墓西南侧10余米处,三墓均为南向。墓地南端东西两侧原有下马碑、望柱等。

价值评定

1、张柔墓是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元代墓葬群,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

张柔,字德刚,元代,定兴河内里人,他是金、元时期起自布衣,靠征战被元代蒙古皇帝忽必烈所器重,生前曾被封汝南王、蔡国公,并曾主持重建已废多年的保定城和安徽亳州,后督建元大都北京城。他与史天泽、董俊、李治等是忽必烈推行蒙古人汉化的主要倡导者,后者几人的墓葬从资料来看多已毁。唯独此墓地可看出元代贵族墓地的严整和气势。张柔的后人功勋卓著,名位显赫,九子张宏范也是元朝开国功臣,孙张圭曾任一代丞相(都葬于祖茔地定兴河内,墓早年被盗,现已夷为平地)。他们在元史上都有传记。

张柔之碑由翰林学士王磐奉旨撰文。碑文除首题“大元故蔡国张公神道碑铭”、书篆人名衔、立碑人、立碑时间被删削外,收录在《满城县志》《光绪畿辅通志》等书中。因此,原碑字迹虽多残毁,仍不妨了解其内容。经与《元史、张柔传》等对勘,可知史传百分之八十的材料取自此碑,故碑传并无吾。不过碑文述柔擒杀贾王禹、招降郭收、下汴京、守杞县等情况较传为详或为传所无,有俾参考。又两元史本传记张柔有子十一人,碑刻云“男十二人”,并一一列出其名,故应以碑为是。

张弘略之碑,碑额篆书三行12字;碑文楷书,52行,满行62字,计2323字。姚燧文、刘赓书、郝采麟篆。姚、刘《元史》有传,皆为名臣,且姚的文名冠于元代。采麟为郝经之子,名见《元史·郝经传》,仅言其“亦贤,起家知林州,仕至山南江北道肃政谦访使”。碑文郝之署衔“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可知其在世祖末、成宗初亦曾入居翰林。

碑主张弘略附传张柔,他排行第八,被指定为嗣,在张柔诸子中知名度仅次于其弟张弘范。以碑文与两元史附传相校,亦可显见传文即是对碑文的节略。即便如此,碑文中仍有以下几点或与传相异,或为传、纪所无,实不应忽略。

2、张柔墓对考察宋元墓葬规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古莲花池的创建、古城保定由县扩升为路、府,均在金末元初。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河北不仅突出地存在一个汉人世侯阶层,还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前者如真定史氏,藁城董氏、保定张氏,皆起自布衣,位至公侯;后者如刘秉忠、窦默、王磐、李冶、刘马因、郭守敬等最为知名。他们或在元帝国的形成、中国的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或代表着元代的科学文化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一时河北人才盛有逾前古。与此相应,河北元代大中型墓葬的数量,超过了宋、辽、金三代同类墓葬的总和。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墓葬的保存状况极差,如张柔墓者,已无一处。

元代的墓田之制:“一品九十步,二品八十步,……七品以下二十步,庶人九步”。即规定一品官员占地九十步见方,至六品依次递减十步。这是对唐宋品官墓田之制的沿承。若一步按五尺计,九十步约和今140米。张柔生前官至从一品,符合九十步之待遇,加之其子弘略等附葬,按规定其墓地范围可超出九十步之限。今以三墓占地范围来看,似未逾制。

封土的规限,未见元代的明确记载。唐宋之制,一品官员“坟高一丈八尺”,下至六品递减二尺。明代亦同,另洪武定制“功臣没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以张柔墓现存高度来看,亦不过制。至于封土的占地面积,历来无明确说法,以张柔墓来看,虽符合极品之制,但占地不过五百平方米,不仅较两汉、北朝同等级别的墓葬封土小得多,也不及晚唐、五代藩镇丘墓的体量。这种情况反映出元初的世侯虽握有一定军政实权,享有子孙世袭的优待,但远未发展成唐代藩镇式的势力,特别是经过中统削权后,皆被置于中央的绝对控制之下,即使功如张柔、官如史天泽者,其墓亦不可能逾制。

石作之制,未见元代的明文规定。考之实例,如张弘略官从二品,依墓田之制较其父墓应

降下一等。然而所用神道碑的尺寸比照父墓并无减杀,翁促、石兽的件数亦同父墓。又如井陉南良都元代德安知府王端之父、赠太原郡候王顺墓系依三品墓仪,今存石侍卫二件,石舍人一件,石虎三件,推其原数,亦与张氏父子之墓无别。核之宋制:“坟所有石羊、虎、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人”;金制:“一品官四石人四事,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二事”等规定,可见元代所行,如三品以上官员作墓仪的无级差区分即本于宋,而件数的增加,即石人、石羊、石虎各四件,又起于金。

总之,元代品官的墓田、封土、石作之制与宋、金无太大的区别,仅在石刻件数上有所增加而已。因此,张柔墓成为考察宋元诸臣墓制难得的实物标本。

张柔墓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004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预备名单。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