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鲁特旗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015-07-08 08:00:00 来源:扎鲁特旗人民政府 作者:阅读量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旗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扎鲁特旗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扎鲁特旗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
    “十五”期间,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旗委全委会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全旗经济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十五”计划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为“十一五”期间全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4亿元,是2000年的1.8倍,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1亿元,年均完成投资8.2亿元;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三次产业比达到40∶16∶44,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以畜牧养殖业和矿产资源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一产业中畜牧养殖业比重超过种植业;二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体制改革力度明显加大。按照“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原则,稳妥地完成了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和撤乡并镇工作,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认真落实中央政策精神,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土地二轮延包、草牧场双权一制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农牧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
    ——人民生活持续稳步改善。全旗人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5元,年均增加58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05元,年均增加362元;社会保障覆盖面逐年扩大,共有5.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城镇居民有2.2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基础设施水平继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全旗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204公里,其中黑色路面219.1公里;新建双拥广场、泰山街、鲁北污水处理、给水等重点工程,镇区黑色路面达到30万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绿化覆盖率18%,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改善了鲁北镇镇容镇貌,人居环境更加良好。
    ——投资环境不断得到优化。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政策精神,加大市场经济治理整顿工作力度,市场经济环境良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旗实施内连项目240个,协议引进资金2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2亿元。
    ——生态环境发展态势趋好。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旗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2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9.7万亩、宜林荒山造林4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810平方公里,生态移民3510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稳定繁荣发展。小学、初中适龄生(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8%和96%,基本实现“普九”目标,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效明显,科技对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增强;广播、电视、通讯、互联网、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平安扎鲁特建设扎实推进。
    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是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基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机遇主要有: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大资源消耗的强度。我旗是通辽市风能、煤炭及水资源富集区,国家进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我旗加快风能、煤炭资源开发建设电源点工程和发展煤化工产业带来了机遇;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手段逐步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将更加紧密,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先进地区资本外溢,融入东北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我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自治区为加快东五盟市发展,实施以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政策为重点的与东北经济圈对接工程,为利用政策优势争取扶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看到成绩和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约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大。我旗经济规模小、水平低、效益差,特色优势产业不强,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少,在低起点上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冲击的压力加大。二是以交通、电力以及资源不清为主的瓶颈因素仍然制约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旗内道路等级不高,通达能力差,公路没有完全实现三级路连接,县乡公路等级低,乡村道路多数是晴通雨阻。电价过高、矿产资源底数不清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全旗经济发展。三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转化利用率低,人才、资金、技术严重匮乏,自我发展能力非常薄弱。四是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部分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将受到政策或环境容量的限制,污水、垃圾、烟尘处理设施投入加大,工业发展受到成本增加的压力。五是可支配财力不足,高素质人才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增大。城乡居民收入低,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拉大。六是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改革相对缓慢。
    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二、“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打造富裕扎鲁特、生态扎鲁特、民族文化扎鲁特、和谐扎鲁特,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原则
    ——坚持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原则。树立比较优势观念,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转化步伐,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强旗富民。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公民的权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实施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完美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的原则。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营造经济发展的黄金环境,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旗内聚集,增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5%,达到7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2%,达到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达到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达到18.7亿元。
    ——社会进步。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控制在31.7万人以内;就业机制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118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达到5600元。
    ——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三废”处理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特色产业。以农畜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加工为主导的两大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草原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兴起,特色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基础设施。提高现有公路等级,加强县、乡、村三级公路网建设;水利建设取得质的突破,工程性缺水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城镇建设。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布局优化,鲁北镇中心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旗城镇人口达到12万人,鲁北镇人口10万人,全旗城镇化率达到40%。
    ——和谐社会。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民族和睦团结,和谐平安扎鲁特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三、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紧紧把握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以资源为依托,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激活民营经济和资源型经济为重点,加快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构筑以全面协调持续的循环经济为特色、大型工业为支撑、外向型经济全面发展的工业经济新体系,基本完成产业升级、产品优化、装备更新、工艺先进为标志的工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煤电转化、有色金属选冶、农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集群,确立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延伸拉长资源开发链条,增强工业辐射带动能力,为“十一五”期间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创建工业发展平台
    按照“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筹资、产业化运营”的发展思路,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滚动发展、分期实施”的原则,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承载项目能力。一是鲁北工业园区利用优越的区位、交通、供水等条件,发展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煤化工、高新技术产业、煤制油、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到2010年,入驻企业要达到40户。二是扎哈淖尔煤炭工业园区以现代化、高科技、高附加值、多功能、综合性为发展方向,在做好园区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电力、食盐电解系列、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力争引进入驻企业10户。
    (二)做好技术改造工作,提升工业经济整体水平
    重点抓好企业“扩能、提质、增效”工作,提高现有企业的综合实力。一是抓好煤炭和类石墨生产企业的扩能改造。到2010年,使全旗的类石墨年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二是推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升级。加快威林酒业公司、意达肉业、罕山肉业、长峰肉业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进步步伐,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确立知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带动全旗农牧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三是调整传统建材加工业向生产新型建材方向转变。整合建筑石料生产企业,以通鲁石料厂、兴源石材公司为龙头,集中优势资源扩大石材生产规模;引导预制件厂、砖厂向生产新型建筑材料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加大化工工业科技进步力度,培育高新科技产业集群。以皓海化工公司为骨干,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重点发展的产业及项目
    立足矿产资源和农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化工工业、高载能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工业等六个重点行业,使我旗成为内蒙古东部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能源和重化工工业基地。
    ——煤炭工业
    我旗煤炭资源丰富,探明储量100亿吨以上,其中扎哈淖尔地区的老年优质褐煤储量97亿吨,其它地区分布着无烟煤、长烟煤储量3亿吨以上,全旗现有煤炭生产能力已达到400万吨。要加快鲁霍煤炭公司扩能改造和神华集团生产项目开工建设步伐,到2008年褐煤产量达到1500万吨以上,到2010年全旗煤炭产量达到3000万吨。
    ——电力工业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保证现有电源点项目开工建设。争取北方联合电力扎鲁特电厂2×600MW机组工程在2007年开工建设,在2009年并网发电,二期4×600MW机组工程开始前期工作。同时,力争国家电网公司100MW风电工程和鲁北镇热点联产2×150MW机组工程实施建设。
    ——化工工业
    利用我旗丰富煤炭和地表水资源,通过与大企业合作,发展煤炭化工业。主要规划的项目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项目、年产52万吨尿素项目、年产360万吨型煤项目、年产180万吨甲醇项目、年产20万吨腐植酸盐项目、年产200万吨煤制油项目、煤基洁净高效多产品联合生产项目、年产10万吨腐植酸肥项目。
    ——高载能工业
    随着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势必带动加工工业项目的建设。按照循环经济模式,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一批高载能工业项目,提高我旗资源转化增值率,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主要规划的项目有:以石灰石为原料的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项目、以叶腊石为原料的高纯高白超细粉生产项目、以无烟煤为原料的活性炭生产项目、以类石墨为原料的石墨电极生产项目、以硅石为原料的多晶硅和工业硅生产项目。
    ——农畜产品加工业
    依托我旗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挂、靠、联等方式,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主要规划的项目有:年产10万吨淀粉生产项目、年产1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项目、年产6000吨甜玉米生产项目、年深加工3000吨山杏制品生产项目、年深加工3500吨营养保健绿豆制品生产项目、山野菜绿色食品深加工项目、年加工100万张羊皮皮革生产项目、羊绒、羊毛加工项目、年屠宰加工10万头牛生产项目和复合板、贴面板加工项目。
    ——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工业
    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快资源开发转化步伐。对资源不清的矿点设置矿产勘查项目;对提交勘查报告具备开发条件的矿点进行开发,主要规划的项目有:“801”稀有金属选矿厂、敖林达铜多金属矿、道门乌拉铜多金属矿、好布沁达板多金属矿、水泉铅锌多金属矿、石长温都尔铅锌多金属矿、塔尔布勒吉铜矿、老道沟铜矿、香山铅锌矿等项目。
四、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化,建设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发挥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扶持力度,采取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等多种方式,实现工业反哺农牧业,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实各项保护扶持政策,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农牧业生产以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特色经济、推进产业化为途径,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试点示范为重点,以科技推广为先导,努力促进低效农牧业向高效农牧业转变,努力促进生产型农牧业向经营型农牧业转变,努力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到2010年,力争使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达到14亿元。
    (一)改造传统农牧业,发展现代农牧业
    加大良种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尔沁牛改良、绵羊和山羊改良步伐,提高牲畜商品性能、进行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配套,加速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农牧业转变。尽快转变以土地、劳动力增量投入促进增长的传统生产方式,向以科技投入要效益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按照商品经济投入产出理论组织农牧业生产,改造经营方式,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大力推广“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农牧业产品品质,使我旗农牧业产品真正成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打出绿色品牌。在“十一五”期间,引进优良品种10个,科尔沁牛、本地羊改良率达到95%,新建科技示范区10个,使科技对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形成优势绿色品牌6个。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发展主导产业
    按照“突出发展畜牧养殖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种植业”的思路,做到农牧业产业内部的良好衔接,实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种养结合,推动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
    畜牧养殖业按照“继续发展牛产业,突出发展羊产业,稳定发展猪禽,大力扶持特种养殖业”的思路,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按照气候条件和现有的农牧业基础,进一步加快“北繁南育”进程。北部牧区重点抓好引草入田,大力发展基础母牛、肉牛、绒山羊和肉羊为主的“双牛双羊”工程,尤其是在充分开发科尔沁奶牛的前提下,加快基础母牛扩繁基地建设,为农区、半农半牧区提供育肥牛资源;中部农区继续发展粮食生产和青贮种植,努力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比列,大力发展以乌珠穆沁肥尾羊和小尾寒羊为主,绒山羊和细毛羊为辅的农区秸秆养殖业;南部半农半牧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青贮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出抓好基础母牛、奶牛、肉牛、绒山羊和育肥羊的“三牛二羊”工程。
    种植业按照“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种草”的思路,以增加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经济作物和饲草的种植比列,使粮、经、草三元结构比列达到60∶15∶25。
    (三)加强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济
    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培育壮大七大产业基地,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大力建设玉米、绿豆、罕山白绒山羊及肉羊、科尔沁牛、中草药材、特色养殖、灌草等七大农牧业产业基地。大力扶持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模式,促进猪、鹅产业的快速发展,着力加强家庭生态牧场建设。绿豆种植面积要达到60万亩,产量达1亿斤,出口绿豆3000吨;玉米种植面积达60万亩,产量达6亿斤;药材保存面积达6万亩;年种植多年生牧草20万亩,青贮饲料50万亩;年存栏牛30万头,其中科尔沁牛4.5万头,出栏育肥牛10万头,年存栏羊270万只,出栏肉羊100万只,年产羊绒350吨。年平均新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发展年利税超100万元的企业20个。建设家庭生态牧场2000处,发展庭院经济户5000户。
    (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农田水利建设按照“以蓄为主、以引为辅”的思路,重点做好灌区新建、改造和配套工程、节水改造工程、水库及农村牧区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加强对人工消雹、增雨工作的投入全面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农牧业稳产增收;农业综合开发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高标准农田5万亩;落实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提高农机综合生产能力,农机保有率达到80%;认真实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高质量建设完成灌溉井、输水渠道等工程,建设高产田30万亩;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完成围栏、青贮窖池、饲草料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改良草牧场1050万亩;建设秸秆加工储备库50万平方米,年加工秸秆50万吨,提高秸秆转化率。
    (五)完善农牧业服务体系,提高农牧民素质
    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大力开展畜牧科技推广工作,提高畜牧养殖业效益;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通过优化改良站点布局,提高改良站点基础设施水平,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畜种改良,到期末使大小畜改良率达到95%以上;深化动物防疫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旗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建设农村科技网络,拓展农业科技普及渠道,做好农牧民现代农牧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培训面达到80%,全面提升农牧民素质。
    (六)完善农村牧区公共设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积极做好人畜饮水、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道路、农村公共卫生和合作医疗服务体系、农村通讯、农村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国家安全饮水标准,对全旗人畜饮水尚未达标嘎查村全部实施改水工程,全旗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保证人畜饮水安全;积极争取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扶持资金,到期末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丰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大力实施乡村公路建设,提升公路建设等级,提高公路通达能力,争取实现村村通三级油路;建立基本覆盖全旗农牧民的健康保障体系,卫生基础设施达到自治区先进行列,保障农牧民的卫生安全;落实农村电网改造的有关政策,实现电力供应同网同价,保障农牧民用电权益。
五、加强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全旗城镇化。落实有关政策方针,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特色”的总体思路,统筹做好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以鲁北镇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科学确定城镇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坚持城市、自然山水和人工环境的和谐统一,坚持产业带动和功能配套,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流动,打造各具特色绿色生态园林城镇体系。
    (一)城镇体系建设
    以鲁北镇为中心,形成中心城镇--中心镇--一般镇三个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重点发展中心城镇(鲁北镇区),加强中心城镇的建设和极化作用,同时依据区位、区域交通和经济基础等条件确定优先发展的片区中心城镇,其他城镇规范发展。
    (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鲁北镇作为全旗中心城市,按照通辽市域的县级中心城市以煤电化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工业城市的城市性质定位,空间结构为“一带两心三片”。“一带”为鲁北河城市核心景观带,充分发挥鲁北河的自然景观优势,将鲁北镇打造成跨河城市,沿鲁北河两侧布置城市主要的公共绿带和开放空间,形成“玉带穿城”的总体格局。“两心”为城市公共主中心和城市公共次中心,以黄山街、泰山街、乌力吉木仁路之间形成城市的公共主中心,该中心包括行政办公以及大量的商业服务设施;以泰山路为商业轴线,在镇区东部建设公共次中心,发展高档次商业、商务功能。“三片”为南片区、中片区、东片区。鲁北河以南为南片区,作为城区生活区的主体,容纳城市主要的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鲁北河以北以东,省级大通道和304国道复线限定的条状城市为中片区,具有部分居住功能和工业发展功能;东片区为304国道复线以东,主要是工业区。到2010年,鲁北镇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城区面积达到48.6平方公里,改建鲁北镇道路工程30万平方米,新建两条滨河曲线路,根据需要建设镇内环城路,保留现有中华广场和双拥广场,另外建设两处大型广场,即:鲁北河桥头广场和河东工业区广场,新增供热面积75万平方米,完成主要工程和街道两边的绿化工程,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100%,集中供热率达到70%,污水处理率80%,生活垃圾清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00%,以西部山体陆地为背景,结合保护绿地、道路绿化和滨河绿地带状绿化,加强绿化美化工程,建成区绿化面积不小于35%。
    加强建制镇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医疗、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强城镇防洪排涝、消防、人防、气象、防震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
    (三)加强城镇规划与管理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指导城市建设的蓝图,同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处理好规划与各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适当集中城市土地管理权限,集中规划审批权。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配备强有力的精干队伍。严格依法审批,建立公开、透明的规划审批制度,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加强新建地区的环境建设,做好环境保护,建设好绿地、环卫及街头小品,提高环境品味,创造适宜居住的生活空间。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明确准入门槛,限制规模小、污染大的项目建设,禁止可能导致区域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项目兴建。
    严格履行法定规划管理程序,严格执行城市建设“一书二证”制度,坚决查处违法审批、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把城市规划的实施纳入法制轨道。
六、加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坚持生态建设就是经济建设的理念,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我旗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一)生态建设和保护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开展农牧业气象与生态监测评估,突出重点,集中资金,加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强化水利配套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4平方公里,遏制环境恶化,减少水土流失。加强鲁北河、乌力吉木仁河、阿日昆都楞河等原生态河流的保护。加强国家级生态示范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新建两处自然保护区,同时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处,全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498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19%。
    突出重点区域绿化造林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鲁北河两岸、城镇周围、皇太极湖周边、景区内外、交通沿线等地的造林植树。抓好镇区街道、公园、社区、机关和公共场所的绿化工作,实施一批重点绿化工程。
    强力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搬迁。加快推进生态恶化区住户搬迁,减少人为因素破坏,促进植被恢复,切实改善农村牧区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通辽市最佳生态示范区和人类宜居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五年全旗生态移民人数达到0.5万人。
    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禁止、限制重污染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大力推广洁净煤工程、做到烟气排放达标。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推进节柴灶建设。实施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采,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围绕科尔沁沙地北部山区综合治理和304国道、省际大通道沿线的绿色通道建设,认真实施好国家、自治区、通辽市重点工程,通过加大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生态体系和以森林资源利用为主导的林业产业体系。“十一五”期间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五大工程(双百万亩防沙治沙示范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北疆文明通道工程、城防林工程)和五大基地(灌木林草基地、种苗基地、“三松”基地、山杏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完成人工造林120万亩,封山(沙)育林125万亩。基本绿化宜林荒山荒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机遇,加快全旗公路建设步伐,提高公路通达能力,本着“合理布局、确保质量、保障畅通、保护环境、建设与改造并重”的原则,贯彻“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提高公路等级,改善路面结构,发挥网络优势,逐步实现“畅、洁、美、绿”的公路环境。重点加强通乡油路建设,保障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连接。“十一五”期间新建、改建、翻建油路781.7公里(三级油路463.7公里,翻建油路118公里,其他乡村四级油路200公里),使乡镇国有农牧林场通油路,使油路技术等级有所提高,使村级公路逐步向油路化方向发展。期末公路总里程达到2300公里,油路里程900公里以上。
    (三)水资源保护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农村牧区安全用水的投资机遇,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农村牧区人畜安全用水工程,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争取完成小河西水库、前进灌区和乌力吉木仁草原灌区配套工程,提高灌溉能力。依托优势水资源,以水电能源开发为先导,以水资源市场化经营为原则,提升全旗综合水产业规模和效益。争取开工建设北方联合电力毛都水库,保证北方联合电力扎鲁特电厂用水。争取开工建设前进水库,为高耗能工业提供水源保障。加强鲁北河、乌力吉木仁河重点段防洪工程,新建堤防50公里,加固加高50公里,新修护岸50公里。
    (四)环境保护
    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工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并举、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加快鲁北镇和重建制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三废”综合开发与利用,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
    (五)后备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的原则,实行更加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积极探索建立自然资源合理有偿使用机制,推进资源的集约利用。
    加大地质勘查力度,重点做好煤炭、有色金属和地下水资源的地质勘查工作,提高后备资源保障程度。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提高1:10000地形图的覆盖率。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登记和统计制度。做好土地整理复垦和荒山、荒地、滩涂等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和草原,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开发市场机制,扩大土地市场化配置范围。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建立和完善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把土地收益列入预算管理,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收益,保证失地农民得到合理补偿和长期稳定收入来源。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七、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整体层次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消除对服务业的歧视,改变服务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乱收费和过高收费等不合理状况,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创造平等的市场环境,优化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大力调整服务业结构,深化服务业各领域的产业分工,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引入新的经营方式、新的服务理念和新的服务产品,利用现代营业方法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
    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物流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先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结构,拓展多媒体信息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鼓励连锁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营方式灵活、各具特色的中小服务企业的发展。加大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育,积极吸引外来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一)商贸流通业
    继续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改善流通结构,扩大流通规模,增加社会就业。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消费人群比较集中的优势,发展现代化的大型物流中心;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鲁北镇建材批零市场、皮毛交易市场、黄花山镇杂粮杂豆交易市场、地产中药材交易市场、煤炭批零市场;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完善乡村两级消费经营网络,扩大农村牧区消费,为农牧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到2010年,商贸流通业总收入达到15.5亿元,从业人员8000人。
    (二)运输物流业
    发挥鲁北镇物流配送中心作用,鼓励支持各种资本兴办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物流主体。整顿完善鲁北镇停车场和鲁北货运市场,新建扎哈淖尔煤炭物流配送中心,规范煤炭运输业的发展。到2010年,运输物流业总收入30.8亿元,从业人员5300人。
    (三)旅游业
    以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加快精品线路和特色景区建设为重点,利用独特的草原、沙漠、山地风光,充分挖掘具有浓郁科尔沁草原文化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开发生产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开发山地草原旅游区、皇太极湖、金门山旅游区等旅游景点,发展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旅游服务项目,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到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12亿元,从业人员3000人。
    (四)社区服务业
    推进社区建设,拓宽社区服务项目,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提高物业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安全保卫服务质量,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到2010年,社区服务业总收入达到1亿元,从业人员1200人。
    (五)餐饮娱乐业
    鼓励各具特色的餐饮娱乐产业快速发展,利用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档次,促进现有餐饮娱乐业整合,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型企业;加强娱乐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倡导健康娱乐,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到2010年,餐饮娱乐业总收入达到2亿元,从业人员2000人。
    (六)信息咨询服务业
    以政府网络为重点,构筑旗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形成信息快速流动的主渠道;大力发展法律咨询、科技咨询等专业信息服务业,促进现代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利用国家进行三网融合的有利契机,优化全旗信息网络的建设布局,发挥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助推作用。到2010年,信息咨询服务业总收入达到3亿元,从业人员5000人。
    (七)农村牧区服务业
    逐步建立起多行业、多层次、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业体系,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围绕农牧业生产和农畜产品加工、销售,提供高质量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建立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加强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支持发展集市贸易、小商品、生产资料等各类市场。发展各种专业协会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务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到2010年,农村牧区服务业总收入达到1亿元,从业人员1500人。
八、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打造和谐社会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一)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以农村牧区教育为重点,适度超前发展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大力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为“科教兴旗”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使全旗教育总体水平进入通辽市先进行列。
    为实现“初级中学集中在鲁北镇办学、小学集中在建制苏木乡镇办学”的目标,按照“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到2010年保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1所,其中寄宿制学校28所,寄宿生达到18000人,占规划学生总数的58%。全旗基础教育工作在2006年实现“两基”达标,到2010年全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实现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青壮年文盲率控制1%以内,完全小学、初级中学全部建成远程教育卫星收视学校,配备计算机教室,高中学校建立校园网,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民族教育整体推进“三语”教学改革,在学好蒙语文的基础上提高汉语和外语的教学质量,在鲁北镇建立民族学校园区,将全旗蒙授60%的中小学生纳入园区就读,实现资源共享。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把职业一中建成面向社会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争取小学任教教师的学历达到中师以上,初中任教教师的学历达到专科以上,高中任教教师的学历达到本科以上。
    (二)公共卫生
    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便捷高效”为目标,整合卫生资源,提高配置效率,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支持发展蒙医蒙药事业,重点建设扎旗人民医院、蒙医院、急救中心、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乡级卫生院等。到2010年,每千人拥有医生2.0人,每千人拥有病床2.5张。
    加大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完善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到2010年,全旗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以上,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处。
    加强公共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保证食品卫生、就医用药安全。完善旗、乡、村三级公共卫生预警报告、疾病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效防治地方病和传染病。
    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严格控制出生婴儿性别比。推行和完善计划免疫,加快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提高优生优育水平,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到2010年,乡级计生服务所全部达到国家甲级标准,90%以上嘎查村技术服务室达到“四个一”标准,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0岁。
    (三)文化
    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需要。加强苏木乡镇文化站、嘎查村文化室、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适当建设老年、少儿和残疾人文化活动室。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支持发展农牧民书屋、农牧区个体放映队和民间剧团等基层文化组织;重视和支持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大力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做好民间艺人的建档工作,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进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创新,繁荣活跃各类社会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企业、学校、机关等在设施、人才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军营文化、老年文化和少儿文化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假日文化、旅游文化和休闲文化,在城镇继续深入开展广场和社区文化活动,大力开展“三下乡”活动,要充分发挥流动图书车、文化大篷车在送文化下乡、满足边远地区群众文化需求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积极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加强对演出、娱乐、音像、艺术品、美术品及网络文化等文化市场的管理,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坚决制止传播各种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内容的违法活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健全城镇社区和农村牧区文化网络,实现街道办事处、苏木乡镇普及文化站,90%以上的社区和嘎查村建有标准文化室;建立一批多功能、高标准、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到2010年,全旗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牧区文化发展整体上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以“扎鲁特”草原艺术节为载体,打造扎鲁特文化品牌。
    (四)科技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以适用技术、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推广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通过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跨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建立完善农村牧区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推广适用技术、新品种培育技术、高效种养技术、节水技术、农畜产品加工技术、抗旱造林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提质增产增效的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到2010年,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个以上,农牧业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
    工业科技要以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为方向,应用推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及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等工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推广,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能力。
    (五)人才与劳动保障
    大力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做好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工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提升能力、完善机制、优化环境、健全市场为重点,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和机制。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利用我旗资源、项目等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尽快使我旗成为人才流入地。创造条件,完善政策,健全机制,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城乡就业,增加政府再就业投入,形成较为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搞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鼓励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就业促进基金,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健全就业长效援助机制,对“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
    坚持城乡统筹、个人和社会互济相结合和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住房保障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养老保险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参保力度,积极开展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力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
    建立健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民政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救灾救济制度,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临时救济为补充,社会互助和优惠政策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济体系。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提高低保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加大城市扶贫力度,对弱势群体建立救助制度。通过试点探索建立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视发展老人、儿童、残疾人福利事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
    (六)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劳动收入保障制度,严格执行企业用工最低工资标准,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机制。推进国家公职人员福利货币化。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稳定务农收入,发展农牧区非农产业,开展劳务输出,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
    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实施扶贫攻坚,争取五年实现绝对贫困户整体脱贫,重点抓好种草养畜、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工程,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开拓农村牧区市场,增加农村牧区消费。不断完善消费政策,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消费信贷,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到201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6%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达到30%左右,全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6万人次以上,农牧民非农产业收入占纯收入34%左右,全旗贫困人口控制在农村牧区人口5%以下。
    (七)安全生产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推动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明确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职能,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防灾抗灾救灾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安全意识,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生产氛围。强化舆论宣传,发挥工会等组织的作用,维护职工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条件,加大“三同时”监管力度,确保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到位。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到2007年,全旗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得到扭转,到2010年全旗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有大幅度下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社会主义法制工作
    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社会主义法制的普及工作,加大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力度,扩大知法懂法人群。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九、坚持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
    在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安排部署下,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坚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通过撤并乡镇、缩减嘎查村,带动农村牧区经济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农牧民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营水平,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使农牧民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的成果。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本地的民营企业家。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成国有农牧场的资产重组和改制。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资本市场。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着力推进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着力扩大开放
    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吸纳旗外资本,承接转移产业,实现我旗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善招商引资环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效率,根据产业发展重点,着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先进管理方式。抓住东北振兴的机遇,以产业、基础设施和政策对接为重点,主动融入东北市场,承接产业,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助外力加快发展。
 十、做好各项工作,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扎鲁特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十一五”期间指导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牢固树立“项目是全局、全局抓项目”意识,全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工程。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争取工作力度,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发挥效益。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切实改善法治、政策、信用和服务等软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我旗流动,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发挥政府综合协调职能,强化行政推动作用。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重点专项规划时要贯彻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要针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经过“十一五”时期的跨越式发展,我旗综合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法制更加健全,民族更加团结,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在旗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全旗各族人民,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